杏坛荟 > 详情

克拉申“输入假说”指导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思考和策略

2023-12-20 15:58

1070人阅读 收藏

【摘要】本论文以克拉申输入假说”为理论基础,以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为载体,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入手,注重语言输入的质和量,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突出初中英语课的交际功能,期望为初中英语教师提供一些新的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词】克拉申假说、输入、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专栏介绍:学科网百万级别新媒体加持,期待您的分享!(🔥投稿方式请见文末)

温馨提示:全文共2933个字阅读需约12分钟。投稿文章为老师原创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基于新课标对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初中英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至关重要。


从表面上来看,我们看到和听到的英语语流是一个一个的句子,例如“This is an apple.”句子又是由一个一个单词按照特定的语法组成的,所以传统的英语教学(翻译法)是从学习英语单词开始的,调动孩子的记忆能力,记住单词的发音,字母组合,甚至中文意思;不停地背单词,背句型,背语法,这期间或许会采取一些游戏或者韵律等方式增加记忆的趣味性,但究其实质,就是运用各种手段来不停地重复,从而积累词汇量;当单词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学习句子,然后是语篇。从部分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看似是正确的,但是这样学习下来的效果是怎样的呢?


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学了十几年英语,还是听不懂(聋子英语);不能流畅表达(哑巴英语);也不能自主阅读和写作,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把英语的学习和语文的学习相混淆了。我们来分析一下语文这个学科,学生在上一年级,也就是六周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语文,学习汉语拼音,学习汉字,阅读课文,尝试写作。而这个时候孩子汉语的听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汉语已经习得了,形成了汉语思维,孩子是在运用汉语学习知识。而英语则不同,如果在孩子完全没有听说基础的情况下直接接触英语的音标或者单词,孩子只能借助已有的汉语思维来学习英语,记忆英语音标、单词、句型,用中文来翻译。


这样做有两点不妥:1.学生在听到英语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先翻译,翻译完之后,再用中文思维组织观点,然后再把这个观点翻译成英语才能表达,这个过程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在听到英语时关注的是词汇而不是整段话的逻辑,但凡听到不会的单词就会卡壳,导致无法完整地获取声音信号;而且即使听懂了,表达出来的也是中式英语,让外国人听得云里雾里;2.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首先翻译看到的语篇或者文章,如果遇到不会的单词甚至想通过查字典弄通,阅读速度很慢,再加上中英思维本身就有差异,学生用汉语思维无法理解英语阅读,最终导致其根本读不下去,阅读量不够,写作自然不行。


综上,用学语文的方式学英语不可取,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掌握英语这项技能呢?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英语的本质是什么?英语跟汉语一样,是一种语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类比汉语,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使用汉语,听(听的是说话人的逻辑);说(说的是一件事情的逻辑);读(读的是语篇的逻辑);写(写的内容要有内在的逻辑)。


所以我们不应该调动孩子的记忆力和汉语思维来学习英语;恰恰相反,我们要打破汉语和汉语思维的干扰,让孩子记不过来,翻译不过来,这样孩子的注意力自然就会转移到老师所展示的场景背后的逻辑上来,孩子不翻译,自然就会猜,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那样?最后变成了这样。哦,原来是这样的?这个过程锻炼的是什么?是孩子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长此以往,效果不言而喻。


语言和思维是什么关系呢?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我们的思维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由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来塑造的。虽然这样的说法过于绝对,但是语言对思维构建的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运用构建英文思维的方法来习得英语呢?


我们可以结合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试着从孩子习得母语的过程中获取一些灵感。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是其一系列假说中的核心部分,阐释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刘珣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书中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假说[]。首先,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第二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人们只有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信息的意义而非形式上,理解了语言信息的意义时习得才会产生;其次,对于输入的语言材料难度要适中,既不要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假设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水平定义为“i”,输入给学习者的内容为“1”,这个“1”是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学习者通过接受大量的“i+1”模式的可理解输入就可以自然习得目的语,我们可以根据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来理解“i+1”的输入,通常妈妈与年幼孩子的沟通都会运用比较简单的语言来进行,就是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多运用短句子进行表达,这些短句子一般用词较少、语法也很简单,目的是传递意义,确保孩子能够听懂,而对于孩子是否能够运用同样的句式进行表达则没有过高的期待,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理解能力的增强,家长在沟通语言上逐渐调整,使用的语言既不会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也不会一直停留在孩子年幼时能够理解的水平,这些“妈妈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i+1”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参考,形成“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最后,克拉申非常重视语言输入中的听力活动,认为听力理解是学习者学习“说”的基础,允许学习者有一定时间的语言沉默期,而这段时间只需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听力输入,学习者利用这些可理解性输入通过听力活动形成自己的理解能力,一旦理解能力形成,学习者开口说话便是水到渠成。


至于理想的语言输入材料,克拉申认为需要具备四个要素:1.足够的输入量;2.可理解;3.非语法程序安排;4.趣味性和相关性。


(一)语言输入的“量”

孩子大概11个月的时候会发出“妈妈”这样简单的语音,可能有的孩子会更早一点,孩子从这个时候开始接收并且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汉语声音信号。家里人的谈话,电视的声音,大街上的谈话声等等保证了他接收声音信号的数量。


(二)语言输入的“质”

我们跟婴儿时期的孩子说话,会有下面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更简单的词汇和句子,甚至运用一些叠字,例如“宝宝,吃饭饭”;第二个特点是我们会有着很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比如我们一边拍手,一边说“来,宝宝,妈妈抱抱”。我们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能够让宝宝理解我们,增加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也就是确保语言输入的质量。


(三)语言输入的“方式”

我们一般不会在孩子刚接触汉语的时候,先给孩子讲清楚“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再让他造句,然后再说话。我们是让孩子沉浸在自然的汉语环境中,让他直接将听到的声音信号和他看到的场景对应,和他能够理解的逻辑对应。语言输入的“方式”真实而自然。


(四)语言输入的“条件”

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两岁以下的孩子能够跟我们自如地说话、交流,我们也很有耐心,给孩子足够的语言“沉默期”。大概孩子两岁的时候会用简单的汉语跟我们交流,但是发音还不是十分准确,语法也非常混乱。我们一般不会刻意纠正孩子,反而会不断鼓励孩子,给孩子相对宽松的习得环境。孩子在这样的氛围和条件下逐步获取语言自信,慢慢地也能做出自我调整,最终能够运用汉语准确得体地交流和表达。


基于以上思考,基于克拉申输入假说,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声音信号的输入量,在课上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例如在课前对教学背景进行介绍,在授新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声音变换,肢体语言和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授课的表现力来增加学生对输入材料的可理解性;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及时反馈和有效表扬也很重要,可以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过滤。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语言输入的数量,质量,条件和方式等方面综合考虑,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和效益。


文末小贴士


01作者介绍

闫彦飞,天津市蓟州区蒙瞿阝初级中学初中英语教师,毕业于天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学历,2018年开始任初中英语教师;曾获得天津市第十届普教系统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初中英语三等奖,所撰写的论文也多次获得区级一等奖。


02投稿通道

教师频道面向一线教师,全面招募原创稿件,稿件一经采用将有电子证书及实物礼品奖励。投稿请扫描二维码加入群聊,与全国各地教师共同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