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荟 > 详情

【区域周刊】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教育局:以创造教育实践为纽带构建“五育融合”操作体系

2024-05-23 17:24

481人阅读 收藏


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践,无论是宏观的课程构建,还是具体的教育教学和主题活动,都自然地集合着、调动着五育,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小学在前期创造教育成果被认可的基础上,又申报“以创造教育实践为纽带,构建五育融合操作体系”市级综改重点项目,努力为创造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领域,为五育融合的实现打造可靠的工作纽带。


打造“四大工作纽带”


人力资源纽带——形成跨界融合研修机制


实行师能融合化。推进教师创新成长规划,帮助教师具有“五育融合胜任力”,推进名校长工作坊课题研究、读书赛课等,丰富教师知识储备,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责任。


实行融合教研。开展跨学科教研,引导教师挖掘本学科教学内容中“五育元素”,将“五育融合”理念和做法迁移到学科教学中,确保教师的工作、思考、学习长期处于“融合态”。


实行家校合力。引导家长了解孩子的全貌,熟悉充满“五育”的教育情境,家校同向,建立正确的育人观和质量观。


课程构架纽带——升级“创+”课程体系


把三层五域的“创+”课程图谱动态变式,突出执行方案的特征,以穿透性主题,实现五育融合支撑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基础课程:通过学科内拓展融合、学科间归类整合实现学科横纵向的联结,丰富课程的延展。


创+拓展课程:扎实校本课程、创造性社团,创新月主题活动、创+系列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


创+综合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育人全过程,丰富“戏剧+”“科技+”“版画+”系列课程的内涵,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题实践纽带——打造融合型任务群


以“创造始于教学、融合成于课堂”思想建设融合型课堂。探索“五育融合”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于学科内容的融合。把握新课标要求,以学科核心知识为主体,找好学科定位,进行学科关联辐射,生成融合点,如“大单元主题设计”语文六年级上册《走进鲁迅》单元,教学时以鲁迅为主线,分别以鲁迅印象、作品赏析、语言风格、文中景致、地理风貌、绍兴民俗、特产文化等展开学习,使语文、德法、综合实践、美术、科学等学科产生必然联系。


基于主题形式的融合。打破五育“各自为政”思维,组织不同学科教师联动参与策划,创新形式求融合。如读书活动选取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进行角色扮演、续写编创育人的作品,从而达到共读共品共赏的阅读目标。


基于探究方法的融合。以跨学科的穿透性主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中合作探究、训练综合能力。如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桥梁”主题,开发设计“创+劳动——食堂服务”“我们一起做值日”课程等,实现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的破壁。


评价引领纽带——完善多维度评价方法


以环环相扣的实践为纽带,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在融合中实现价值,在融合中减轻负担,在融合中全面发展。


运用五维《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监测学生课堂思维的状态、习惯和表现;发挥家长助学团优势,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检测学生在月主题课程:学雷锋、读书节、运动会、艺术展演、篮球联赛、科技节、合唱节、戏剧节中的创造表现;以体现幼小衔接、全科性、启发性、融合性的低年级“学科全能闯关游”,中高年级纸笔测试+艺体学科素养,对学生进行综合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评价。


本项目的扎实操作产生了明显的带动效应,学校工作和师生发展取得良好成果及主要突破:


课程升级成果。按照培养创造力是目标、实现五育融合是保障的基本逻辑,整体升级了“创+”课程体系。


课堂融合成果。基于“创造始于教学、融合成于课堂”的思想建设融合型课堂。明晰“从学科结合到五育融合”的概念界限,初步形成“基于学科内容、主题形式、探究方法融合”基本模式,构建“创+”融合型学习的教学常态。


教师发展成果。打破五育“各自为政”思维,转变学科视野,创新形式求融合的实效。实行师能与教研融合化,每位教师在原学科之外给自己设立新的专业领域,磨炼“五育融合”教学新基本功,确保教师的工作、思考、学习长期处于“融合态”。


评价体系成果。初步形成“创造力发展评学生、五育融合评教师”的双线评价体系,重点指向教师综合调动五育资源的能力。建立体现全科性、启发性、融合性、过程性的教学评价,对双线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五育融合与创造力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引领教学研究的基本走向。


重新定义了学科结合和五育融合的区别,从依靠散在的知识点或特定的主题活动来实现有限的“学科结合”层面跨越到大纵深、全方位的“五育融合”新境界。通过有效的课程手段让艺术创造实践和科技创造实践同时发生、相互依靠、相互促进。


融合实践让师生有了全新体验,全口径地催化了课程破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新领域,让教育具有主动跨界投送的意识和能力,使创新型教师的概念走出了“新点子、新方法、新技术”格局限制,逐步走入全科发展之路。



相关推荐
7.字源识字—至、到、倒(仅用拼音识字无法理解汉字的本义)

7.字源识字—至、到、倒(仅用拼音识字无法理解汉字的本义)

破解汉字的本义必须需要两把钥匙:形和音!
教学创新/思考
2024-06-14 08:38 612人阅读
8.字源识字-巳、已、己(仅用拼音识字无法理解汉字的本义)
教学创新/思考
2024-06-14 08:38 318人阅读
9.字源识字--巴、邑(阝在右)、阜(阝在左)、色(汉字字形相同背景图相同)
教学创新/思考
2024-06-14 08:37 198人阅读
10.字源识字—大、天、矢(用拼音识字你永远无法理解汉字的本义)
教学创新/思考
2024-06-14 08:36 113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