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荟 > 详情

科学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23-02-06 11:25

202人阅读 收藏
  张国华.科学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基础教育课程,2022(09):9-14.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课程进行了全面修订。本文着重介绍此次修订工作的组织开展情况,同时指出新的课程标准育人目标更加明确,在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创新性和实践性以及课程实施指导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义务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于2019年初正式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工作由教育部教材局统筹领导,课程教材研究所(以下简称“教材所”)具体组织实施。

 一、修订工作指导思想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体现党和国家意志

  此次修订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展开。

  (二)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此次修订工作全面把握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现行义务教育课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客观分析了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亟待回应的新要求、新挑战,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切实推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确保修订工作的高质量

  修订团队充分调研论证,注重汲取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科育人功能的提炼,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加强整体设计和统筹协调,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

 二、修订工作开展情况

  (一)遴选专家,组建队伍

  为确保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的稳定性和延续性,2018年秋,在教育部教材局的指导下,教材所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团队组建工作。在充分吸收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的基础上,依靠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精心遴选课程研究、学科及学科教育研究、教学和考试评价研究等方面的专家,以及一线优秀管理者、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一步扩充修订专家队伍,组建了包括指导组、综合组、专题论证组和修订组在内的近300人的工作团队。指导组协助教育部教材局对修订工作中出现的综合性问题进行研判,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建议;综合组开展专题研究、理论支持、过程指导、结果把关等工作;专题论证组对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各修订组承担具体的修订任务,实行双组长制,注重发掘和培养年轻骨干力量和一线实践力量,为整个修订工作提供专业保障。

  (二)总体规划,研究先行

  1.研制修订工作方案,做好统筹规划

  教材所精心研制了《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方案》《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组建议名单》《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调研工作方案》《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计划表》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报教育部教材局批准后,作为修订工作整体规划指导实施。

  2.开展专题论证,加强理论支撑

  为了研究解决课程标准修订前的一系列基础性、关键性问题,教育部教材局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专家团队,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核心素养研究、三级课程管理、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综合课程设置、外语课程设置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为课程修订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3.开展基础研究,明确修订方向

  修订工作启动后,课程方案修订组和相关学科修订组首先开展了现状调研、理论文献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为修订工作提供了现实参考、理论基础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现状调研覆盖全国各个省份,样本总量覆盖教师、校长、教研员等近5万余人。修订组全面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与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重要讲话,以及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研究论文,形成文献研究报告。国际比较研究涉及重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覆盖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在内的21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各学科修订组还翻译了美国、英国、俄罗斯等16个国家的14个学科课程文件,并形成了55份研究报告,为修订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4.开展重点研究,突破修订难点

  在教材所的统筹协调下,综合组和课程方案修订组围绕义务教育阶段课时安排、核心素养阶段表现、课程结构设置、学段衔接、艺术和科学综合课程设置等重难点问题,以及相关学科课程内容横向配合等问题开展了重点研究,为全面推进修订工作奠定基础。

  (三)统筹部署,全面修订

  1.创建协同推进工作机制,为修订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由教材所召集指导组、综合组和修订组适时召开联席会议和各类专题研讨会,共同研判解决修订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突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设计、核心素养落实、幼小衔接、不同学制适应性以及课程标准体例框架等核心问题。二是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围绕核心素养提炼、课程内容组织、学业质量研制等关键问题,组织召开修订组全体会议,明确阶段工作安排,督促指导各学科修订组分别召开专题会,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

  2.研制课程标准编写框架,为文本修订提供抓手

  围绕核心素养阶段表现、课程内容结构优化、破解课程目标与内容“两张皮”等问题,综合组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文本框架及编写说明》,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提供了抓手和依据。

  3.开展专题研究,明确重大专题有机融入路径

  在综合组的基础上,组建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工程与技术教育等多个专题教育工作组,指导各学科修订组将政策文件精神落细、落实。

  4.组织学业质量标准测试工作,提升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为确保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021年初,教材所组织各学科修订组在浙江、河南和甘肃等15个省对近6万名学生进行了学业质量标准测试。经过框架研制、试测、正式测试、阅卷、数据分析等环节,先后形成了18个学科报告和91份分卷报告,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提供了实证支持。

  (四)征求意见,审议审查

  1.组织各学科修订组开展自检、互检

  课程标准初稿形成后,教材所组织各学科修订组进行自检,邀请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教师、教研员等对文本进行审读,并结合审读意见修改完善文本;组织各学科修订组互相研读、互提意见,并再次完善文本,形成预审稿。

  2.召开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预审会

  2021年4月,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预审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阶段进行。以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为主体组建16个学科审读组、课程方案审读组和思想政治把关组。审读组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进行审读。通过专家个人审读与集体研讨,从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适宜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预审稿提出审读意见,反馈给各修订组;各修订组进一步完善打磨文本,形成征求意见稿。

  3.组织开展征求意见工作

  2021年7月,在教育部教材局统一部署下,面向全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含港澳)、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发文征求意见。课程方案及各学科修订组对意见进行系统梳理、专业研判和合理吸收,对文本进行再次打磨,形成送审稿。

  4.组织召开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审议会

  2021年8月底,按照《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章程(试行)》,受教育部教材局委托,教材所以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为主体,组织170余人成立了18个审议组,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送审稿进行审议。按照“个人审读”“集体审议”“与修订组沟通交流”“形成审议意见及结论”等程序,审议组从政治性和专业性两个方面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审核把关,保证其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成立10个专题审读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要求进行专项审核把关。

  5.围绕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核查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后,各审议组深入学习领会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会议精神的有关内容开展了专项核查。

  6.通过教育部党组审议

  在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议和专项核查基础上,2021年11月,教育部党组专门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7.提请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

  2021年12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最后审核。经过书面审查、形成结论、填写审查意见表等过程,最终审核通过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

 三、修订后的主要变化

  本次修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义务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系统完善。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了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功能,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彰显国家意志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承课程改革优秀传统,在育人目标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例如,课程方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描绘时代新人画像,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系统构建了“五育”并举的目标体系。语文课程将“文化自信”作为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历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二)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进一步加强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全面提升课程系统性。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秉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理念,强化伟大建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要求。地理课程构建了以人类地球家园为主线,以认识全球和区域为知识基础,以地理实践和地理工具贯穿其中的内容框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课程在目标与内容架构上注重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加强了对共通性素养的培育。

  (三)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凸显

  汲取历次课程修订经验,各门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例如,劳动课程以劳动精神为引领,围绕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进一步强调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砺意志。数学课程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学科实践实现其独特育人价值。

  (四)课程实施指导进一步强化

  为增强可操作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研制、丰富案例、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强化,努力做到好用、管用。例如,信息科技课程强调学校信息科技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为学生学习提供场地、硬件、软件、材料和工具等支持与保障。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在应用情境中评价学生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学练活动中实现素养提升。外语课程充分发挥教学提示的作用,挖掘单元育人价值,通过语言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艺术课程增加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具体可操作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多样化,引导学校和教师对学生作出全方位评价。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走过了从强调“规模增长”到重视“质量提升”,从实现“基本均衡”到走向“优质均衡”的发展道路,基本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公平得到显著提升,教育质量取得长足发展。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是对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基础上的延伸与超越。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彰显了国家意志,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基本特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必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大陈看教育

   企鹅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