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荟 > 详情

[毕节]2016年中考说明 历史

2016-04-07 09:12

0人阅读 收藏

    Ⅰ.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升学)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既是考核初中毕业生历史科学习是否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的水平性考试,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选拔性考试,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

    考试目标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既要有利于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要把考查落实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力求反映初中学生真实的历史学业水平,发挥考试评价对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作用,以促进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Ⅲ.试卷结构与考试形式

    一.命题指导思想、原则

    1. 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初中历史教学实际,适度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遵循现行教材(岳麓版)但不拘泥于教材,严格遵照本《考试说明》的原则实施命题。

    2.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于试题中,凸显“时效性”与“实效性”,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发展性,严格体现试题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凸显“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拓展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4.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杜绝繁、偏、陈题,易、中、难结构比例合理恰当(易、中、难试题分值的比例建议为7:2:1),题量适中,新颖有创新性,确保试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5.要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要有利于高中学校的选拔录取,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阶段的教育奠定基础,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6.语言表述要求规范,指令要清晰、准确,坚决杜绝知识性错误、不合理的试题和有争议的问题出现在试题中。

    7.要符合毕节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开卷考试、只计等级等实际情况。

    二.考试形式

    1.开卷、笔试。

    2.思想品德、历史合卷,各60分,满分120分,综合文科(思想品德、历史)答题时间合计120分钟。

    三.题型结构与分值比例

    题型由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选择题12题,每题2分,共24分,约占40%;材料解析题3题,每题约12分,共36分,约占60%)。

    Ⅳ.考试具体内容及层次要求

    一.考试具体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八、九年级上、下册共六本教材,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学文化史等内容。中国古代史约占25%,中国近现代史约占40%;世界史约占35%。

    二.层次要求: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分为识记、理解、探究运用三个层次要求(其中识记和理解层次约占70%;理解层次约占20%;理解和探究运用层次约占10%)。

    1.识记层次要求:指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不要求作分析和评述,只需记住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各种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文化成果,识别重要的图、像、画等即可。

    2.理解层次要求:指对历史知识表现形式的转换、理解和推论。即在识记的基础上,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背景、内容、过程、结果作出正确而简要的说明;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了解知识所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

    3.探究运用层次:指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比较、概括重要历史知识,分析和评价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对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活动进行归纳、阐述,形成较全面正确的认识或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解决新的问题。[NextPage]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单元)

                     

识记

理解

探究运用

(一)   1

我们的远古祖先

 

 

 

        2

原始的农耕生活

 

 

 

        3

神奇的远古传说

 

 

 

(二)  4

夏传子  家天下

 

 

 

        5

公元纪年法

 

 

 

        6

西周的分封

 

 

   

        7

甲骨文与青铜器

 

  

 

        8

春秋战国的纷争

 

 

   

        9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0

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11

百家争鸣

 

   

       12

历史文物仿制活动

 

 

   

(三) 13

六王毕四海一

  

 

   

       14

伐无道  诛暴秦

 

 

 

       15

汉武帝“大一统”

 

   

       16

丝绸之路的开辟

 

   

       17

评价历史人物—评秦皇汉武

 

 

   

       18

秦汉的科学技术

 

 

 

       19

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四) 20

三国鼎立

 

 

 

       21

三国历史故事会

 

 

 

       22

北方民族大融合

 

 

 

       23

江南地区的开发

  

 

   

       2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

 

 

 

(五)  1

开运河  创科举

 

    

 

        2

贞观之治

 

 

 

        3

开元盛世

 

 

 

        4

唐朝的民族关系

 

 

 

        5

唐代的中外交往

 

 

 

        6

隋唐的科学技术

 

 

 

        7

隋唐的文学艺术

 

 

 

        8

编辑历史手抄报

 

 

 

(六)  9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10

宋金对峙

 

 

 

       11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12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13

宋元的科学技术

 

 

 

       14

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

 

 

 

       15

看图说史

 

 

  

(七)  16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17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18

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19

抗击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20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1

绘制历史插图

 

 

  

       22

盛世危机

 

     

       23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

 

 

 

       24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一)   1

鸦片战争

 

 

         2

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3

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

 

 

         4

八国联军侵华

 

 

(二)   5

洋务运动

 

    

6

戊戌变法

  

 

    

7

辛亥革命

 

    

8

新文化运动

  

 

    

9

历史人物小传

 

 

   

(三)   10

五四运动

 

  

1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2

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13

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4

红军长征

 

    

(四)   15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16

全民族的抗战

 

 

17

抗日战争的胜利

 

18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遗址、遗迹考察活动

 

 

  

(五)  19

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20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六)  21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2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3

近代科技之星

 

 

 

24

近代思想、教育和文艺

 

 

 

 [NextPage]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一)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4

观看历史影视片

 

 

 

(二)   5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6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7

全国大动乱

 

 

 

8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9

“文革”经历访谈

 

 

   

(三)   10

伟大的历史转折

 

  

11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1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3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14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   15

民族团结的加强

 

 

 

16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17

历史专题讲座—台湾问题

 

 

  

(五)   18

国防建设

 

 

  

        19

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

 

 

 

20

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六)  21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

 

 

 

22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23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24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化调查

 

 

  

 

    第四部分   世界古代、近代史

(一)    1

史前时期的人类

 

 

 

         2

亚非文明古国

 

 

 

         3

欧洲文明的起源

 

 

 

         4

中古亚欧文明

 

 

 

         5

文明的冲撞和融合

 

 

 

         6

世界三大宗教

 

 

 

         7

古代科技和文化

 

 

 

(二)   8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9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0

美国独立战争

 

 

 

        11

法国大革命

 

 

 

        12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三)  13

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14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5

历史知识抢答赛

 

 

 

(四)  16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17

美国南北战争

 

 

 

        18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五)  19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0

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21

历史人物名言收集活动

 

 

 

(六)  22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3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七)  24

著名科学家和启蒙思想家

 

 

        25

文学和艺术

 

 

 

 

    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

(一)    1

俄国十月革命

 

 

 

         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   3

凡尔赛—华盛顿体现下的东西方世界

 

  

         4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5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三)   6

大战的爆发与扩大

  

 

         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8

“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辩论会

 

 

    

(四)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

 

 

 

        10

欧洲联盟

 

  

 

        11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五)  12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3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六)  14

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5

非洲独立运动和拉美国家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

 

 

 

        16

中东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七)  17

美苏“冷战”

 

 

 

        18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八)  20

第三次科技革命

 

  

        21

现代文学、艺术和体育

  

 

 

        22

历史学习经验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