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荟 > 详情

【区域周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教育和体育局:打造集团化办学新形态 走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路径

2024-05-23 17:02

521人阅读 收藏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充分发挥名优学校的“航母效应”和“1+1>2”的聚变效应,努力放大“名校+”“名师+”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集团化办学新形态,先后组建济宁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霍家街小学教育集团、济宁市第十三中学教育集团、济宁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济宁市实验初中教育集团等10个教育集团,涵盖45所校区,占义务教育段学校数的44%,占义务段学生人数的60%,有效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迫切愿望。


龙头引领实现共同发展。依据区域教育资源的整体布局、发展现状、校际差异等,探索多元丰富的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一是实行“融合型”集团化办学,即采用“1+X”型集团化办学模式,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吸收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组建紧密型的非独立法人教育集团。东门大街小学教育集团文体校区、创业城校区、运河校区,实验初中教育集团任和校区、任祥校区、任贤校区等采用“名校+新校”的非独立法人方式,实现新建学校高起点办学、高质量发展。霍家街小学桃源校区、东门大街小学文体校区、济宁市实验小学任兴校区等一大批新建校区办学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有效遏制了“择校热”现象,近几年义务教育招生均实现了零舆情、零信访。


二是实行“联合型”集团化办学,建立松散型的独立法人教育集团。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李营校区、长沟校区、二十里铺校区,十五中教育集团滨河校区,霍家街教育集团滨河校区等采取“名校+弱校”的方式,推进集团化办学向涉农镇街学校延伸,通过管理重构、资源重组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辐射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拓展和增值。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李营校区(原李营一中)通过集团化带动,成绩已进入全市农村中学的第一梯队,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生源稳步回升。


创新管理实现质量提升。集团校总校和各校区围绕“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开展合作,实行总校长负责制,理顺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等机制和环节。


一是加强交流共促。集团校对教学改革、教育评价、发展规划、重大活动、教师交流轮岗等事项具有决策或自主权,采用雁阵前行的模式,突出各成员校发展“一校一特色”,不断提高各校区办学水平带动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二是用活硬件设施。坚持“集团统筹、分校使用、自主管理”的原则,打破资源壁垒,探索搭建集团内运动场地、图书馆、体育场馆、创客实验室以及智能设备等硬件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和平台,促进集团内资源多元供给、充分共享,不断提升集团学校硬件资源使用效率。


三是丰富特色课程。发挥集团优势,组织学校开展大教研活动,不断丰富校本课程内容,组建课程“超市”学生可自助选择特色课程,提高优质课程使用率。


统一师资加速教师成长。教育集团内部统一师资调配、统一教学管理、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研备课、统一考核评价,推进城乡交流,最大限度地优化了教师资源。集团内各校区联合教研、课程共建,发挥名校、名校长和骨干教师集群效应和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辐射作用,加大集团校内管理人员、教师双向交流轮岗力度。以教师自主报名与学校指派相结合的方式,盘活集团内部骨干教师资源,集团学校骨干教师流动占比达15%以上,促进了青年优秀教师迅速成长,进一步壮大了名优教师队伍,名优教师数量在全市遥遥领先。


优化布局拉动城市扩容。集团化办学解决了群众就近入学需求,也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流入提供了教育加速度,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集团化办学布局城市北部、西部,在济北新区设立济宁市实验初中任和校区、李营校区、济宁市实验小学任和校区,在发展相对较慢城西部的安居、南张街道设立霍家街小学任安校区、立国校区,与市委、市政府“西跨、北延”的战略布局保持了同频共振。同时,以优质教育布局带动周边地产和商业健康发展,为城市北部和西部快速崛起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也为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进一步积聚了人气,繁荣了商气,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关推荐
7.字源识字—至、到、倒(仅用拼音识字无法理解汉字的本义)

7.字源识字—至、到、倒(仅用拼音识字无法理解汉字的本义)

破解汉字的本义必须需要两把钥匙:形和音!
教学创新/思考
2024-06-14 08:38 586人阅读
8.字源识字-巳、已、己(仅用拼音识字无法理解汉字的本义)
教学创新/思考
2024-06-14 08:38 296人阅读
9.字源识字--巴、邑(阝在右)、阜(阝在左)、色(汉字字形相同背景图相同)
教学创新/思考
2024-06-14 08:37 193人阅读
10.字源识字—大、天、矢(用拼音识字你永远无法理解汉字的本义)
教学创新/思考
2024-06-14 08:36 107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