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荟 > 详情

挖掘学生潜能的终极武器,这则教育案例改变了学生命运之道

2023-08-17 11:50

878人阅读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学生的真实案例启示了关爱和沟通在解决家庭问题中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及时交流、共情倾听,并利用家庭力量和持续关怀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才能帮助学生走出内心的困境,重新寻找生活的方向。

【关键词】班主任引导,心智发展,沟通交流

专栏介绍教师频道是学科网专门开设的教学经验共享平台,学科网百万级别新媒体加持,期待您的分享!(🔥投稿类型及方式请见文末)

温馨提示:全文共2706个字 阅读需约8分钟

投稿文章为老师原创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心理的伤痛比身体的伤痛更难治愈,当我们不能化解过去的伤痛时,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的大脑会有意识地记住那些场景,这些场景时不时会以梦境或回忆的方式如电影般闪现。无法揭掉伤疤,就无法积极向上地面对未来的挑战。“疼痛在某种程度上会剪掉我们的翅膀,阻止我们飞翔……并且,如果它在长时间里没有被治愈,你几乎会忘记自己起初是为飞翔而生的。”(《小屋》)


01案例简述


小康的母亲在他12岁就因病去世,母爱的猝然缺失让他郁郁寡欢,父亲又在母亲去世一年后再娶,平时工作很忙,几乎不怎么管他。随后的时间,弟弟妹妹相继出生,全家的关注点基本从他转移到弟弟妹妹身上,小康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他对父亲有深深的埋怨,这些埋怨变成了无声的抗议,回到家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父亲交流,甚至通过自残的方式表达这种不满。小康人很聪明机灵,悟性高,但他身体羸弱,经常以各种理由请病假,待在学校的日子寥寥无几,成绩也渐渐下滑。


02案例分析与启示


(一)案例分析

1.亲情缺失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性格有重要影响。小康家在小城市,父亲是律师,工作忙,平时基本都是母亲在管他,和母亲比较亲,母亲的离世对他打击很大,加上父爱没能及时跟上,丧亲的悲伤让让他越来越焦虑,进而打游戏当做情绪宣泄的出口,为了打游戏可以一天一夜不吃不睡,亲情的缺失让他在游戏中找到了归属感。然而沉迷游戏带来严重的后果,成绩急速下降,身体出现了各种问题:胃病,皮肤病,眩晕症等。


2.性格因素

(1)自卑敏感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每个人化解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着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的自理不当有关。高中阶段学业压力大,学生心理起伏变动大,这给自卑心理提供了滋生的温床。自卑不是沉默寡言,不是自我认识不足,而是自我评价偏低,认为自己做不好任何事,陷入自我怀疑当中。自卑感往往伴随着敏感,小康表面上很笑嘻嘻,其实内心很自卑、敏感,别人的一两句无心的话,他往往会过度解读。


(2)自我封闭心理

自我封闭心理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是一种对环境不适应的病态心理现象,实质上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封闭者往往很孤独,没有可倾诉的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自我封闭心理有普遍性、非沟通性、逃避性和有孤独感的特点。小康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孤独但又不愿与同学沟通,遇事只能以极端的方式解决,从而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困扰。


3.归因方式

海德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了归因理论。他认为事件发生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压力归因。随着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小康自我逃避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不想上学,亲人一旦催促他上学,他就会对着亲人吼叫,甚至和亲人起冲突,把爸爸的一只手指夹伤,小康的这种表现可以理解为压力归因。

(二)干预措施

1.及时交流,共情倾听

共情倾听,可以让倾诉者慢慢让他放下戒备的心理,要想真正的了解学生的过去和他此时的困扰,必须有一些让他感觉到可信任的人对他感同身受才行,当小康跑来找我,希望和我聊聊的时候,我带着他在学校的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他对我的信任,给我创造了更进一步了解他的条件。只有这样,他才能够从现实的角度去思考过去的伤痛,了解并跨越伤痛。


2.联系家人,家庭助力

了解小康的情况后,我及时联系了小康的家人,把小康的情况委婉告知其家人,让他们对小康多关心和爱护,不要再以成绩来论成败,不在因为工作而忽视了孩子,要多关心他,激发其发展潜力,让他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力量。


3.持续关怀,心理援助

我鼓励小康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如运动会、心理主题活动等,希望他从丰富的活动中中获得不一样的体会。高二的运动会,在男子100米比赛中,小康取得不错的成绩,赛后我看到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平时也积极引导他学会助人,这一过程可提高他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助人的同时也是在自助。

(三)干预效果

通过给予积极关注、与之交流,并在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小康最终有了许多可喜的改变,比如学会了如何和家人进行有效沟通,学会了用除学习以外的方法来提升自我价值感等。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浓,特别是物理在10月份的几次测试中,跃居班级前三。虽然一时之间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他正在走向自我提升的路上。


(四)案例启示

1.重视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班主任应该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重点预防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同时要形成家校合作,与学生家长做好日常沟通工作。


2.同学交往很重要

同学交往可相互传递信息,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同同学交往增加了相互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的自我控制的机会。此外,同学交往可获得情感安全感、归属感,有利于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小康的案例告诉我们,在一个社会环境中,如果没有良性的同伴交往,会阻碍个人的成长以及自我价值的提升。


3.心理教育放首位

由于青少年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一个学生在入学时的思想观念和态度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我们要注意学生心理健康,多开展有益身心的心理知识讲座和活动,并把心理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范围。


4.指导学生理性思考,恰当归因

不恰当的归因方式使人们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推卸责任,责怪别人,这也是小康和家人的矛盾一步步激化的原因之一。班主任在平时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归因方式的教指导,教会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和归因,避免陷入消极的归因方式形成健康的人格。


文末小贴士

作者介绍

凌春艳,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0年教学经历,教学成绩可圈可点,荣获多项奖励。


投稿通道

教师频道面向一线教师,全面招募原创稿件,稿件一经采用将有电子证书及实物礼品奖励。投稿请扫描二维码加入群聊,与全国各地教师共同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