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荟 > 详情

打开“心”格局,家庭学校应有机结合,共育学生心理

2023-05-23 13:49

1122人阅读 收藏

摘要: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广大教师们应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生命教育


专栏介绍教师频道是学科网专门开设的教学经验共享平台,学科网百万级别新媒体加持,期待您的分享!(🔥投稿类型及方式请见文末)

温馨提示:全文共1621个字 阅读需约5分钟

投稿文章为老师原创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突发流行性疾病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强烈冲击并造成深远影响。据可靠数据调查,我国青少年学生中约有22%的学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小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呈现出逐步递增趋势。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持续烦躁、学习焦虑、社交恐惧和脆弱心理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长要多陪伴孩子,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共同梳理孩子在生活、学习和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也要用爱和关怀理解学生、包容学生和接纳学生,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树立生命观,开展生命教育。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我们经历过了,都可能有收获。教师们应该把握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生命观,开展生命教育。教师应该利用好身边的典型事例和感人故事,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


加强体育锻炼,培养积极心理。


科学研究发现,运动本身可以促进人体的内分泌变化。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名为多巴胺的物质,人心情的好坏与大脑分泌出来的多巴胺多少相关。多巴胺因此也被称为“快乐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


通过体育运动,身体分泌的多巴胺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鼓励、督促孩子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还有助于缓解焦虑,减轻压力,消除不良情绪,锻炼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开展家庭活动,营造积极氛围。

对孩子来说,家庭是其成长的首要环境因素。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心理品质及人格发展。多彩多姿的家庭活动,不仅有利于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而且可以提高全家人的生活满意度。家庭活动越频繁,持续时间越长,儿童的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也越强。


总之,教师们要积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努力提升个人家庭教育素养和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帮助自己的孩子。


教师们也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切实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相信在学校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文末小贴士
01
作者介绍

王林浩,河南省市直小学语文老师,曾担任校内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多次被评为教学能手,汇编108万字校培教材《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2篇。


02
投稿通道

教师频道面向一线教师,全面招募原创稿件,稿件一经采用将有电子证书及实物礼品奖励。投稿请扫描二维码加入群聊,与全国各地教师共同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