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徐爱芬,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西坪小学,数学教师。曾获小学一级教师职称,撰写的《10以内加减法》在湖北省教育学会第31次学术年会论文、“课堂教学特色教案”获三等奖;撰写的《找规律》在2020年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基教组课件二等奖等。避免做一个教知识的机器人,追求做一名有温度的幸福教育者。
专栏介绍:教师之声是学科网专门开设的教学经验共享平台,学科网百万级别新媒体加持,期待您的分享!(投稿类型及方式请见文末)
温馨提示:投稿文章为老师原创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至今,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刚带五年级一班数学时孩子们反映出来的惊人的计算习惯和计算能力。为此,我特做了调查问卷,从孩子们填写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和日常的一线教学经验来看,高段孩子计算正确率大幅下降不能只是简单地归结为孩子粗心、马虎。导致计算失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注意力发展不完善,注意稳定性不高
小学高段学生由于注意品质不佳,不善于有意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同时注意稳定性较差,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导致抄错数字看错符号。
2.学生心态的负面影响
小学高段学生在计算过程产生的不良心态主要有三种:A.轻视心理B.畏难心理C.懒惰和厌恶心理。
3.基本口算技能低下,削弱笔算正确率
口算即心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笔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程度的影响。
4.不良计算习惯
书写潦草、审题不清看错漏写、没有检查的习惯、不会正确使用草稿本……导致计算频频出错。
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造成小学高段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错,相互影响。但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最重要的原因。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
于是我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提出了《小学高段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巡视指导学生的计算习惯,在学生练习时定期抽查、在学校活动和家校合作活动中激励鼓舞,长期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规范化的书写、计算习惯,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上是我在进行《小学高段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初级阶段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成功案例如下表,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二
忙忙碌碌一年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年里我收获过、困惑过、欣喜过、苦恼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收获颇多,可谓是在研究中成长,在辛苦中收获,在学习中提高。下面我就浅谈我的感触与收获:
一.课题研究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由于课题研究注重了研究学生,又特别关注细节,这加深了自己对教学的感悟与体验,使自己的经验得以丰富,课堂教学得到完善,教学理念得到不断更新与优化。
比如原来备课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设计与策划,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课变得花枝招展;而现在是站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的需求作为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简洁有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好地发展高段学生的思维,整体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课题研究规范了自己的教学行为
自从参加课题研究后,伴随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的深入,上课过程中不断地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比如以前只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现在在课堂教学中巡视指导学生的计算习惯、在学生练习时定期抽查、在学校活动和家校合作活动中激励鼓舞,长期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规范化的书写、计算习惯,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每进行一个步骤我都要自觉主动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反思,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回顾、诊断自己的行为,不断地修正、强化高段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
总之,这次的课题研究对我而言既是一个终点又是下个课题研究的起点,它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让我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我还要继续耕耘,继续收获。以上就是我在探索课题研究后的一些思考,如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