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荟 > 详情

站到讲台上,更要站到书架上! “2+1”读书法慢慢显露晶莹

2022-12-29 10:33

1229人阅读 收藏

作者介绍: 陈黎明,江苏省常熟市淼泉小学校长,全国科研兴教管理杰出人物,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教学能手,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学科、学术“双带头人”。全国、省市评优课均获一等奖;《天津教育》《赢未来》《校长》杂志年度封面人物。

专栏介绍:教师之声是学科网专门开设的教学经验共享平台,学科网百万级别新媒体加持,期待您的分享!(投稿类型及方式请见文末)


温馨提示:投稿文章为老师原创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作为教书育人的我,常常想起李镇西先生的那句“站到讲台上,更要站到书架上”的名言,这是我的座右铭,更成为我一生的追求目标。是的,这就是我一直以来的生活状态,20多年来,书籍,就是我的“终身伴侣”,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甚好!


“2+1”读书法


我的阅读始于20多年前,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一直保持了教书、读书、写书的习惯。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而我采用了“2+1”读书法,就是,每天上班前一刻钟、每天下班前一刻钟、每天睡觉前半小时。每年的阅读量基本保持在50本400万字左右。


这个读书法来源我在师范学习时看到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加拿大著名内科医生奥斯罗的“15分钟阅读法”。奥斯罗爵士是当代最伟大的内科医生之一,几乎所有接受过医学教育的医生都读过他写的教材。生活异常忙碌,但奥斯罗仍然每天阅读15分钟。


他挤时间的方法很简单,睡前15分钟,无论何时睡觉,读够15分钟以后再睡。有人替他算过账,每天阅读15分钟到30分钟,一年大约读20多本书,一生至少会有1000本以上的阅读量。阅读在慢慢冲洗他的生活,在这种缓慢的冲洗下,生活显露出一点点晶莹。


1871年,奥斯罗还是一个内心充满焦虑的医科学生,40多年后,他成为牛津大学客座教授,接受女王授勋。40多年时间是一条线,时间的两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中间隔着1000多本书。


我爱读的书


我读的书主要分为四大类


一、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


二、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


三、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我们要阅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籍,特别是文学作品和思想随笔。


席慕容、余光中的诗,张晓风、刘墉、林清玄的散文,王小波、周国平的随笔等,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会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温暖、丰富、细腻、鲜活和磊落。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这是高度凝练和充满智慧的表达。有一些书能够让我们远离鸡虫得失的无畏争斗,把目光投送到更远大的天地,关注更根本性的,深沉久远的事物。


读文笔和情怀优美的书籍,可以净化心灵、温润生命,可以使我们用更积极、乐观的心绪看待世界和人生。


四、读写学生和为学生写的书,走进学生的心灵。这些书籍可以让我从容地站到讲台上,让我的课变得生动、丰满、有血有肉,也使我可以更加爱教育、爱孩子。


阅读带来的收获


因为阅读,让我发表、获奖了450多篇教育教学文章;因为思考,让我公开出版了专著《让考试的感觉像春天》《操场上的那片天空》,主编了华中科技大学的《体育与健康》教材;


因为实践,让我的课堂屡获全国、省市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教学能手,苏州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还被聘为苏州大学特聘导师,苏州市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成了《赢未来》《天津教育》的年度封面人物。


很喜欢北大陈平原教授对于阅读的理解:不是说书本身有什么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还意味着你还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世界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的意义就是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职,而是自我修养。

优秀人物身上总是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芒。我们只要保持阅读的姿态,一直在路上,总会遇上隆重的庆典,有所获得也不过是意外的奖赏而已。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