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荟 > 详情

优秀小学教师分享,母亲节,孩子需要一堂这样的感恩课,让感恩教育回归日常生活

2023-01-05 17:52

0人阅读 收藏

感恩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一种责任教育。真正的感恩教育,应当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不能让感恩教育变成一句口号,更不能让它成为一场哗众取宠的表演,它需要的是生活点滴中的慢慢实践和培养,需要我们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介绍:

徐颖,8年教学经验,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小学语文教师,乌鲁木齐市红山教育领航人优秀青年教师。曾经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孔子学院担任过孔子课堂的汉语教师,因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于2015年师范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的报考了教师岗位。


温馨提示:全文共3529个字阅读需约9分钟。投稿文章为老师原创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但丁说:“世上有一部永远都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世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爱,是人这一生中最崇高、最无私的爱。从古至今,对于母亲的讴歌与赞美就从未停止过。母亲节,也成为了对母亲表达感恩感谢之情的一个重要节日。

近年来,感恩教育课开展得轰轰烈烈,学校常常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召开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尤其是多年前一则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播出以后,每逢母亲节老师都会给学生布置一项德育作业——让孩子给父母洗脚。

疫情来临之前,感恩教育甚至发展成了一种产业,出现了一些专门做感恩教育的人和机构,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的报道和短视频的传播看到他们在学校做感恩报告,讲一些与苦难有关的家庭故事打动孩子们,教育孩子们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视频中的效果让每个人看了以后都大为震撼,不少孩子被感动得痛哭流涕,在场的家长们更是泣不成声,然后会有给老师鞠躬、给父母洗脚下跪等多种形式来作为这堂感恩教育课的高潮。

一些学校也曾组织小学生们“洗迎母亲节”,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感恩教育变身‘洗脚课’!有的是把父母邀请到学校公开场合下集体“表演”,操场上整整齐齐的一排学生一排家长场面蔚为壮观。

疫情之后无法到校“表演”,就出现了把“洗脚”这件事当做作业让学生在家完成,要求家长拍照发到家校群后还需孩子写作心得体会。父母养育孩子,孩子孝敬父母,这是本该有的正常亲子关系,为什么现在需要专门来做感恩教育?

这些被学校热衷的模式,并不是感恩的本质,而是一场秀,表演的性质远远大于教育意义。

孩子的心底真的明白什么是“感恩”了吗?

这么笼统简单形式化的感恩教育秀是要做给谁看?

当前所做的感恩教育,没有找到孩子们不感恩的原因,只是武断地认为孩子们就是不懂事,得教育他们懂事,要让孩子知道孝敬父母。

为此,笔者作为多年一线教师,提出一些改变方法,让孩子从内心真正体会感恩,供大家参考。


言传身教很重要


要教会孩子感恩,父母首先得言传身教。

孝的主体是子女,因而,家庭才是孩子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家庭的孝训孝风才是孩子孝心生长的沃土,父母孝方才有子女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新法将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其中第十四条就规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所以在感恩教育方面,学校不能越疽代庖,当摆正自己的位置,让感恩教育回归常态,把感恩教育权还给家长,不能让孩子把孝当成一种知识来学习,当成一种活动来参加,当成一种“作业”来完成,更不能当成一种表演秀去展示。

学校和家庭要双管齐下,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动员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多怀感恩之情,多行报恩之举,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引导、教育孩子。尤其是向妈妈表达爱意是很美好温暖的事,是人世间最美的情感之一。

我还记得在我上小学时,在一个冬日的下午,我在回家的半路上碰来接我的妈妈。她蹲下来,双手抱着我,当我把手里提着小手工送给她时,我看到了她眼里的泪光。那时候我还不理解妈妈为什么会流泪。如今自己做了母亲,太容易被孩子感动了!孩子的任何一个爱的举动都是我记忆里的珍宝,是我为他辛苦忙碌的精神鸦片。

中国人本来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善于表达爱意,那学校和老师就可以作为中间的一个桥梁。像国外就会让孩子自己制作并手写卡片,这样大声说爱,不用扭捏,收到爱意的人也会觉得很温暖。


了解是感恩的第一步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心疼孩子,孩子在家“十指不沾阳春水”,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家务。

这种溺爱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并无益处,反而会使得孩子认为家务理所当然应该由父母去做,很少有人知道父母的艰辛。十几岁的孩子有的可能连水煮蛋都不知道怎么做,父母不在家的日子唯一掌握的技能就是用手机点外卖。

近日,教育部也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其中就分学段要求孩子在不同阶段掌握不同的劳动技能,比如:

1-2年级的孩子能完成比较简单的个人物品的整理与清洗;
3-4年级的孩子,能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到了5-6年级,能掌握家庭中卫生清洁、整理收纳等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家庭饮食烹饪技法,制作简单的家常餐,具有食品安全意识,初步具有家庭责任感。

所以,真正的感恩教育,应当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

对长辈的爱,不应该程式化、具体化,甚至仅仅固化为端水洗脚等行为除了洗脚;家长可以让孩子同自己一起做家务,有太多的事可做。

比如,让他们做到生活自理,不再用父母帮自己收拾屋子、洗衣服,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感受家务的繁杂;

让父母带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场所,亲身了解父母的工作流程,体味真正体会父母挣钱的艰辛。

让孩子悉心观察,用心感悟,主动体验父母的辛劳,发现父母的需要,进而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转化为行动,才是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才是让孩子们懂得感谢、回馈父母养育之恩的正道。

当然,在学校各科老师都应该齐心协力,不能把这项教育任务变成班主任一个人的“苦口婆心”。

语文老师可以带孩子去读一读名人笔下的“母亲”,文学巨匠们是如何用生花妙笔纪念母亲、表达母爱。

比如冰心把母亲看作是自己生命的情思,心灵的故乡。她的膝上和怀里,是孩子避风的港湾。在《繁星》《春水》《我的故乡》中,我们都能看到她母亲圣母般的身影,都能听到她对崇高母爱深情而热烈的讴歌。

音乐老师可以教一首送给母亲的歌,美术老师可以带孩子们制作一张卡片给母亲画一幅画,体育老师可以带孩子去感受母亲童年的跳皮筋和踢毽子等童年游戏……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当然,这些还都是学校和老师已经具象化的“感恩作业”。在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感恩作业”的形式更灵活一些。

比如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究父母长辈都有哪些需要,自己应该怎样去关心父母,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通过孩子们的观察、发现、思考,可能会得出比洗脚,做手抄报等更丰富多彩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由于里面凝结着学生们的思考,和被动完成老师给出的作业相比,对心灵的触动会更大,印象会更深。学校教育如果“规定动作”太多,学生“自选动作”太少,会使感恩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当然,在创新上我们也可以下功夫,比如可以在母亲节时举行“我做一天妈妈之体验孕妈妈”活动。让孩子们每个上衣肚子位置装一个气球,一天之中不能拿出来,而且要保护好这个气球,不让气球爆炸。通过一天的保护,孩子们真切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辛苦,这样就颇有寓教于乐的功效,比郑重其事的洗脚可能形式更活泼一些。

再比如,除了让孩子了解妈妈十月怀胎的过程,可以让孩子去当一天“妈妈”,体验妈妈一天要做什么事情;

拓展一下,还可以让孩子去了解一碗米饭的来历——水稻的栽培养殖到变成一粒粒大米的过程;

了解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所做的准备,了解一次次作业与考试之后,老师批改作业和试卷所付出的辛劳。

学生了解得越多,越能够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深化其感恩的观念。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感恩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一种责任教育。

母亲,是我们永远道不完的思念,写不尽的依恋。母亲的爱,就像藏在岁月深处的一首老情歌,唱的人浑然不觉,而听的人已经泪流满面。

世界那么大,也大不过母爱。

感恩“存于心而止于口”,除了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劳动节都是如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让感恩教育变成一句口号,更不能让它成为一场哗众取宠的表演,它需要的是生活点滴中的慢慢实践和培养,需要我们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专栏介绍:

教师之声是学科网专门开设的教师经验投稿分享平台。有经验别藏着,学科网百万级别新媒体加持,教师之声待您耕耘!

投稿要求:最重要的是原创走心~关于教师成长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如教学经验分享、班主任经验分享、中高考备考、家校沟通、学生心理等等均可。

投稿方式:添加大米老师微信发送稿件-word版本,如有问题可以留言沟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