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荟 > 详情

2019年营口市物理中考考试说明

2019-03-21 14:53

0人阅读 收藏
  一、命题指导思想
  1、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试卷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充分发挥对我市物理教学的导向作用。
  2、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试题素材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及水平;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组织和表达信息的能力,注重考查中华传统文化,自主学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学科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试题要体现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力求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更好的考查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继续学习的潜能。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纸笔考试与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纸笔考试:闭卷。理化同场。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试卷结构
  1、物理试卷满分120分,试题总长度不宜超过32题。
  2、题型及分数分配:
  选择题:约为30分(区分单选题和多选题)
  填空题:约为25分
  作图题:约为9分
  简答题:约为4分
  计算题:约为22分
  实验、探究题:约为30分
  3、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难度在0.7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4至0.7之间的试题是中等难度题,难度在0.4以下的试题界定为难题。三种难度的试题按照7:2:1分布。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为《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其中科学探究融于科学内容之中进行考查。
  (二)内容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考试内容是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并结合辽宁省课程改革与初中物理教学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三)能力要求
  对能力的要求,主要包含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基本技能、科学探究能力等,具体要求如下:
  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其简单应用;能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不同表达形式(文字表达、数学表达、图形表达、表格表达和图象表达);能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应用能力:能应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能应用物理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明确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分析并解决与生活、科技、环境和社会相联系的实际问题。
  3.分析、综合能力: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的物理情境、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找出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4.实验基本技能:了解仪器的性能和规格,会组装和调整仪器。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会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会运用实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能得出实验结论。
  5.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探究要素。
  (四)课程目标要求
  《物理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类。知识技能目标分为四个层次的要求:了解、认识、理解和独立操作;体验性目标分为三个层次要求:经历、反应、领悟。具体说明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要求
  ①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所用的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描述"、"说出"等。
  ②认识: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所用的行为动词是"认识"等。
  ③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所用的行为动词有"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计算"等。
  ④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所用的行为动词有"测量"、"会"、"学会"等。
  (2)体验性目标要求
  从低到高分为经历、反应、领悟三个层次。
  ①经历:在从事科学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时相类似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建立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逐步形成和运用物理学中分析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验探究技能等。所用的行为动词有"观察"、"经历"、"体验"、"感知"、"学习"、"调查"、"探究"等。
  ②反应: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反应等。所用的行为动词有"关心"、"关注"、"乐于"、"敢于"、"勇于"、"善于"等。
  ③领悟:具有稳定的态度、一致的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所用的行为动词有"形成"、"养成"、"具有"等。
  说明:在课程目标要求中,各相对较高水平层次的目标要求均包含相对较低水平层次的目标要求;相对较高层次目标要求的内容,可以作为较低水平层次目标要求考查;各水平层次目标要求的内容均可在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上进行考查。
  例如:在课程目标要求中,理解、认识、了解(或从经历--了解、经历--认识、经历--理解)三个水平层次的目标要求中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可以作为较低层次的要求进行考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