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快速适应新课改,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各项习惯的培养,改错习惯是习惯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初一是学生跨入中学大门的第一步、是接受教育、学习知识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的起点,一个质的飞跃。然而初一学生却没有一个良好的纠错习惯,因此需要加大学生改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 粗心 习惯 反思 纠错
专栏介绍:学科网百万级别新媒体加持,期待您的分享!(🔥投稿方式请见文末)
温馨提示:全文共xxxx个字 阅读需约x分钟。投稿文章为老师原创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作业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订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更是解决学生学习盲区的主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帮助学生订正的纠错行为,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改进具有调节功能,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刺激作用。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或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各种的“错误”类型及学生不会积极主动的去检查错误、纠正错误,此现象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学生纠错能力的高低标志着教师本人教学能力的高低,体现了教师本人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纠错能力的提升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一、问题的出现与发现
在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辅导资料作业、各种检测、考试等作业与任务中发现,学生经常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现象一:作业或考试后所做过的题目经老师讲解,学生立马恍然大误,随即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在当时不能主动的检查,发现、纠正错误呢?
现象二:在教学中会教师本以为学生不该错的知识,还有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学生却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这些错误本身是能够避免的。
现象三:学生在作业本或试卷上的书写要比草稿本上的书写规范许多,学生在检查时却不知此题在草稿本的什么地方,只能再一次机械的重复计算,或者就是简单的对照自己做一过程进行一遍所谓的检验。
现象四:教师批改作业或者试卷,在作业本或试卷上都会有很多的评语及错误的原因。但学生拿到以后,稍微看一看就将它放入书包中,对错误的内容、不完善的题目视而不见。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几种情况,为什么学生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又应当如何恰当的引导学生养成查错纠错习惯的习惯,提高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呢。
二、原因的分析
(一)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不良
1.学习纠错习惯不好:学生多纠错题目都是一味地得出答案,没有任何的计算过程,根本没有明白其中算理和做题过程,只是重视了答案,不会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
2.思维方式运用的不合理: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的要求都是一次飞跃,有些同学的思维还是一直停留在小学的思维方式,不能进行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
3.学习方法不合理:好多孩子还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是重视结果,轻视过程,急于求成,粗枝大叶,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知识点应用的不到位。
(二)教师纠正学生作业的方式不够丰富
传统的纠错方式是老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作业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总结和讲评,当作业中出现典型错误时,老师会做重点分析讲解,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共性的错误时,老师一般都会把正确的思路和过程再详细的讲一遍。
(三)学生不能养成纠错的好习惯
1.学生不愿意主动改错,不知道如何改错,如何书写。
2.学生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错误。改错题说明自己学的不好,学生不愿意承认自己学得不好。
3.学生“错改”,对知识点尚未理解透彻,改正后依旧是错的,因此不会再次进行改错。
4.孩子担心父母的责备。如果在改错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错误,父母有可能会训斥。
5.觉得改错浪费时间,把学习当成一项任务,改错更是浪费时间,鉴于老师检查便会潦草应付,因此改错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就淡化。
三、措施与方法的实施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我暴露学习中的弱点和知识缺陷,自我纠错和在老师的指导下纠错,是提高他们解题能力和数学素养的一个好方法,从另一方面来讲,改错虽然是教学的一个小环节,但是对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初一学生学好数学最关键的是要有学习兴趣和好的改错习惯,对做题中的错题纠正要正确引导,既要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在纠错中掌握知识方法。
教师方面:
1.从课标教材研究立足
教师需要认真钻研课标,理解课标,把握整体知识结构,明确初中阶段整体课标要求。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驾驭课堂,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
2.从纠错方法手段入手
很多时候学生不纠错、或者不会纠错,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方法单一,思路不明确,因此在纠错的教学中,教师重点应该放在学生怎样纠错,就错的方法与思路研究上,给学生以合理、恰当、快捷的纠错方式。
3.从面向全体学生着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切实的帮助,更加需要对他们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加强表扬、鼓励。
4.从尊重个性差异突破
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参与课堂,走进课堂,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在知识巩固方面出错率就会减少。
学生方面
1.培养学生树立纠错的意识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发生错误是难免的,而知道发生错误的原因却很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自己错的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然,纠错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纠错意识为基础。
2.培养学生养成纠错的习惯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要认真仔细,避免出现抄写错误或者计算失误,在解题完成后,养成检查验算的好习惯,最大化的避免了简单问题的粗心错误。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审清楚题目后再作答,甚至解题后养成检查的习惯都能够避免在这道题目上出错。
3.培养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
加强学生准确检查计算题习惯的培养。好多孩子做完计算题后检查一遍还是错的,或者有的直接把正确的反而改成了错误的。纠正这种坏习惯只是要求学生细心还远远不够,还要提高其验算能力。学生往往两三遍地查不出毛病,其原因往往是他们只是简单的重看一边或重算一遍,而不是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演算。事实说明这种重算一遍的方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能从各个方面来迅速判断答案真假的学生,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才会深刻,对学习才有意义。
4.引导学生理解正确的概念
熟记某些重要公式、法则、定理的准确无误是运算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记忆公式和法则是计算准确的前提。并能掌握公式的推导,只有理解某些概念与公式的推导,才能做到公式的正用、反用和活用,从而提高运算能力。
5.提高学生运算练习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要进行严格训练。要求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要自信,争取一次做对;慢一点,想清楚再写;少心算,少跳步,草稿纸上也要写清楚。
6.督促学生建立完整错题集
让学生把自己在平时中经常做错的题整理到错题集上,自己在平日里可以经常看看自己哪些题老容易出错,在以后的做题中改正。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推理训练,平时练习就要求做到步步有根据、有充足的理由,并注意运算的顺序性。有的学生缺乏比较意识,做题时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下去,认为做对就行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条件,提高运算的简捷性,如灵活运用概念、公式,灵活选择运算途径等。数形结合,化繁为简。
文末小贴士
01作者介绍
常长守,咸阳启迪中学初中部数学老师。教龄十年,曾参与完成市级课题,多次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荣获省级中小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科研论文与成果二等奖;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区级微课一等奖,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第五届华渔杯”教学设计大赛特等奖。
02投稿通道
教师频道面向一线教师,全面招募原创稿件,稿件一经采用将有电子证书。投稿请扫描二维码加入群聊,与全国各地教师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