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介绍:学科网百万级别新媒体加持,期待您的分享!(🔥投稿方式请见文末)
温馨提示:全文共1600个字 阅读需约7分钟。投稿文章为老师原创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一、案例背景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塑造学生价值观与法治意识的关键基石。然而,传统教学常陷理论灌输困境,学生觉得枯燥,难以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鉴于此,我校开启教学创新,力求以趣味、深度兼具的方式,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让道德与法治知识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二、创新策略
(一)组建“法典小剧场”社团
学校发布招募令,面向三至六年级招揽热爱表演、对道德法治感兴趣的学生,经两轮面试选拔出 30 名成员,成立“生活法典小剧场”社团。接着,邀请校内语文教师、音乐教师等开展为期一月的表演集训,涵盖台词、肢体表达、情绪演绎技巧,为后续剧目排演打基础。
(二)深挖教材编创剧本
教师团队花大力气梳理教材,从家庭关系、校园生活、公共秩序、环境保护等板块取材,编写系列短剧脚本。像围绕“尊老爱幼”,设计祖孙三代因生活习惯差异起冲突,最终相互理解的故事;依据“垃圾分类”,创作小区居民不懂分类被志愿者科普引导的情节,把法规、品德要求巧妙融入对话场景。
(三)跨学科融合添彩
1. 美术助力:美术课上,老师指导学生制作剧目的道具、场景画。学生亲手绘制复古风的家庭客厅背景、设计创意十足的垃圾分类宣传海报,用于剧场布置,锻炼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场景认知。
2. 音乐烘托:音乐课挑选契合剧情氛围的背景音乐,家庭温馨时刻配舒缓钢琴曲,紧张冲突时选节奏紧凑的鼓点乐,增强表演感染力,让观众更易代入情绪。
(四)家校社协同推进
1. 家长后勤保障:家长志愿者组成后勤组,帮忙采购服装、道具原材料,协助剧场布置与清理,部分有才艺家长还参与客串角色,拉近家校距离。
2. 社区拓展舞台:与周边社区文化中心合作,“小剧场”走出校园,在社区周末活动、节日庆典上展演,收获更广泛的观众反馈,提升学生成就感。
三、教学实践
(一)剧本围读学习期(两周)
社团活动伊始,指导教师分发新剧本,组织学生围坐朗读。每读一幕,暂停讲解其中涉及的道德观念、法律条文,如剧本涉及隐私权,就当场科普隐私范畴、侵权后果,让学生先从文字层面理解知识,为表演储备理论。
(二)排演打磨期(四周)
学生分组分角色排练,从走位到表情,反复雕琢。教师穿梭各小组,纠正偏差,引导学生思考角色心境与正确价值观呈现。期间,安排“角色互换日”,促使学生从不同视角理解剧情,深化知识吸收。
(三)校内公演期(每学期两次)
公演前一周,校园张贴海报造势。演出当日,全校学生轮流观看,小演员们在舞台灯光下全情投入,台下同学看得津津有味。每剧终了,设 15 分钟互动环节,观众提问、点评,演员回应,借交流碰撞巩固知识。
(四)社区巡演期(假期及节日)
假期与节日,社团走进社区广场、老年活动中心等地演出。面对不同年龄层观众,小演员越发自信成熟,表演结束后,社区居民的现场分享、建议,拓宽了学生视野,让他们认识到道德法治在多元场景的普适性。
四、成效显著
1. 知识内化:期末测试显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相关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得分平均提升 20 分,不再死记硬背,能灵活运用知识解读生活事例。
2. 能力跃升:参与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显著增强,从羞涩不敢开口到大方演绎、自如互动,不少学生在学校演讲、班级活动中崭露头角。
3. 社会影响:社区反馈热烈,夸赞节目有教育意义,周边学校也来取经,“生活法典小剧场”成为区域小学教育亮点,提升本校知名度与美誉度。
五、复盘优化
“生活法典小剧场”革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但也有不足。部分基础薄弱学生排练吃力,后续将安排“小导师”帮扶;剧本更新速度有时跟不上时事热点,需建立快速素材收集机制,融入新法规、新社会风尚内容。未来,会持续完善模式,让这一创新实践为学生成长持续赋能。
文末小贴士
01作者介绍
吴丽丽,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县晨明镇中学教师,从教24年,撰写多篇论文,参与多项课题,曾多次获得论文、课题相关的省级,国家级奖项,并多次荣获县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02投稿通道
教师频道面向一线教师,全面招募原创稿件,稿件一经采用将有电子证书。投稿请扫描二维码加入群聊,与全国各地教师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