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的实施是教材、课标、高考和课改的共同要求。整合和编制高中历史教材,探索不同课型及相应导学案,形成一套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反思改进。
【关键词】高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新课程改革、人教版
专栏介绍:学科网百万级别新媒体加持,期待您的分享!(🔥投稿方式请见文末)
温馨提示:全文共3481个字阅读需约7分钟。投稿文章为老师原创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新教材实施之前,我们用的一直都是老教材,高三复习备课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根据经验更多的是强调加强学生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还经常患得患失,觉得学生光掌握基础知识还不够,还要加深对课本重点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老师们利用集体备课的机会,群策群力设计出优秀的导学案,一方面通过导学案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加深对课本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看上去老师都很认真负责,想的面面俱到把所有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全部一网打尽,无形中却把高中历史知识变成死记硬背的知识,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还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到最后成了一个个的书呆子,如此安排高中历史学科素养落实就成了一句空话,根本无从实现。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这样的教学模式在高考中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呢?假如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那么老师们的付出也算得到回报。现实结果确实狠狠打了老师的脸,根据多年的高考成绩反馈,学生历史成绩出来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放映他们明明都会背为啥高考成绩及格都难,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不是老师总结的不够全面,也不是学生背的不够熟练,根源就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无法克服,高考是选拨性考试重点强调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考察,试题千变万化,你拿书本上的死知识去应对试卷上的活试题,注定是缘木求鱼最后历史成绩也只能悲剧收场了。
在总结多年高考复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落实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模式,我探索出来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对新课标层层解析为抓手的高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式。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紧紧结合新教材新课表,通过分层设问,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一步一步的诱发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变传统的要学生学到学生自己要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管能动性,也提高了课堂效率。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爱学历史好学历史,他们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模式,利用每节课学习内容和单元标题之间的关系,构建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以整个单元作为教学设计单位,有利于理清每课内容与单元标题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下面就以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同意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为例,说明这种模式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操作要领。
一、紧抓单元标题,通过步步紧逼层层设计问题
围绕《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同意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单元标题,我们通过采取步步紧逼的方式,从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入手,可以层层设计出的问题有:(1)当今学术界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起止标志是什么?和以往的划分标志相比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怎样不同的史学观念?(2)“文明”一词在历史学中的含义是什么?相对应的“文化”是什么意思?(3)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诸侯纷争的背景,变法运动的内容是什么?(4)秦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建立的,如何巩固统一,统一的意义是什么?(5)西汉建立的背景、采取那些措施来修养生息,为什么从无为到有为,东汉的建立过程是如何的?东汉采取那些措施巩固统治,东汉的灭亡?
对以上问题的设计,需要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因为单靠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很难达到要求。教师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发挥,需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内容、高考大纲、课程标准、高考能力要求和学科核心素养非常熟悉的基础上。
二、紧抓课节标题,结合课程标准认真思考问题
在引导学生对单元标题和课节标题之间的关系有了准确把握和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接下来要引导学生围绕课节标题,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来思考问题,看自己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
比如,围绕本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可以结合“了解新旧石器时代的史实;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的区别与联系。”设计出以下问题:
(1)什么叫旧石器时代?它特点是什么,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什么?
(2)什么是新石器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什么?
(3)父系社会和母系社会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国家的形成过程?
(4)禅让制的标准和性质?概括夏商周王朝的更换过程是什么样的?等。
对以上问题的解答,主要来源于教材基础知识。教师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考查,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在这一环节,我惯用的教学手段有: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评选、课堂练习检测等。
三、利用教材知识,围绕核心素养深入挖掘问题
在通过结合课程标准检验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阐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再来看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教材中讲到了国家的由来。那么,中国的国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各自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可以从教材中的“从部落到国家”中找到部分答案: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厚。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传说中居住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考古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再如,夏国是如何建立的?后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夏国是如何进行统治的?禅让制和世袭制有哪些不同?这些问题在高三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中都应该涉及到,并且要让学生弄明白。
在这个环节处理上,需要老师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特别是要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学习延伸”等栏目中的內容当作史料来解读,自己设计问题,并利用这些“史料”和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找到相似之处,运用所学知识学会对比分析
在完成对这些教材知识整理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找到他们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对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能力的培养。比如:新旧石器时代的比较;比较夏商西周治理国家的异同;诸侯变法内容的异同等。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古代变法有运动跟中国近代变法运动有哪些相同点?最终的结局如何?说明什么问题?
运用单元主题教学法,要着眼四个方面
(1)视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根据课标确立教学主题。教师根据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以及它在本册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明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
(2)弄清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课特点设计好教学主题。
(3)总结学习方法,建立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讲授一个单元的知识后,教师要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为主,引导学生复习单元重点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只盯着知识点、考点,而应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学生的生活,真正体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根基与土壤,教育发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方方面面。让孩子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不从真实生活中感受触碰知识,这样的教育只能是假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教育,知识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和探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不但对教材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达到了中外贯通、内外相联的效果,增强了对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再加上我们适时选用一些典型材料和高考真题,作为对学生史料实证学科素养和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就能使学生尽快适应高考要求,从而为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文末小贴士
01作者介绍
陈磊,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一级教师。
02投稿通道
教师频道面向一线教师,全面招募原创稿件,稿件一经采用将有电子证书及实物礼品奖励。投稿请扫描二维码加入群聊,与全国各地教师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