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的重点之一。这一认识,往往被绝大多数教师忽视。教学实践中,为什么会出现好学生科科好,而差学生门门差的情况?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强弱导致的。由此可知,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作为各科教学的重点来抓,很有必要。本文就从大语文环境下,结合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关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大语文环境、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专栏介绍:学科网百万级别新媒体加持,期待您的分享!(🔥投稿方式请见文末)
温馨提示:全文共3654个字阅读需约9分钟。投稿文章为老师原创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一、大语文的定义
传统的语文学习注重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表达。而大语文,指全科语文,一套将中华文化、人文思想及自然百科全息化、无缝链接化,使认知超越学科的完整认知体系。它包括了语言文字认知、文学常识、传统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大语文还打破了学科的边界,从语言拓展到文学、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生活等领域。也就是说,与传统语文相比,大语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眼界格局。大语文学习是一个大趋势,这些年,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天下的说法广为流传。
二、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关系
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往往连在一起,称阅读理解能力。那是阅读能力在先还是理解能力在先呢?顾名思义,阅读能力肯定在先,只有先阅读了,才能理解。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提升。理解了,学生才愿意再阅读,才能提升阅读兴趣。它们双方也是相辅相成,互相助力。没有阅读,不可能有理解。所以,要想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必先重视阅读(对信息的有效收集和消化掌握)。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大小也直接影响阅读质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伏的差生。”由此可见,阅读能力更甚于理解能力。
三、语文与各学科的关系
语文这一学科以其普遍性的特征构成为其他科的基础,这是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然而,其它学科也能够给语文科以有力的配合,这又构成了它们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首先,体现为语文学科基础工具的特性在其他学科中得到了更广泛地运用,使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这样,语文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变得多样化了。其次,其它科的名词术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其它科说明逻辑的语言,会以其准确、简练的特点而给学生运用语言以有力地训练。同时,语文的阅读理解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其它科内容的阅读理解,其它科目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反助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比如说,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对数学应用题的理解帮助很大;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辨析题能否简洁、准确地表述;汉语语法和词汇等知识与英语相关知识既有区别,但也存在着共通之处……反之,我们也可以利用对数、理、化算式的简洁、准确地表述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有助于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当时的情感、文章的主旨等问题有更加深透的理解;对语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某些专业知识,如《奇妙的克隆》、《食物从何处来》等课文,我们就可以请生物等学科教师取其专业所长弥补我们所缺……因此,所有教师要有意识、不间断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语文与学习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习、生活处处有语文”,从而能在任何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语文学习,最终达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大语文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谈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时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阅读理解能力的跨学科训练呢?
首先就要打破各科目学习之间的壁垒,正确认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科目间的壁垒是事实大量存在的。学生不注意看题目,更不会去理解题目。除了语文老师外,其它科老师大多都不注重阅读的训练。在讲解练习或教新课时,文科教师一般直接讲答案或只讲新课内容,与新课无关的从不浪费时间;理科老师一般读一遍题目后,就直接开讲解题步骤。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当然听得懂;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就一脸懵。为什么一脸懵?因为没好好的阅读,不理解,怎么能懂?那具体怎么做呢?
语文老师先就要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景,结合口语训练,强化学生思维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中每篇文章都富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结合课堂口语训练,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阅读《祝福》这篇文章时,我提出:“祥林嫂为什么会死呢?”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寻答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抢答。学生们顿时热情高涨,有些学生认为是因为她沦为乞丐,极度贫困而死的;有些学生认为是因为她可爱的儿子死了,极度悲伤而死的;有些学生则是觉得因为她怕死后被锯成两半,极度恐惧而死的。这时,学生的兴趣来了,他们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自然而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再就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英国生物学家地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孩子掌握了方法,好比得到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可以终身受用。因此,语文老师要重视在阅读中教给孩子读书方法。孩子拿到一篇文章,往往觉得无从下手,粗略地看一遍就认为读完了,这样读书是没有效果的,不能尽快地提高阅读能力。语文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怎么去阅读。
其它科教师呢?
不管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出示了一个题目,先不要忙着开讲,这个题目怎么做,这个题的答案是什么。应该先让他们读题。齐读,个人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磨刀不误砍柴工。阅读理解关键在于阅读,阅读是解答所有题型的基础。熟读对能否顺利地、有质量地领悟题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少学生对这一过程并未加以重视,有的同学无论是在平时的练习还是在考场上,对题目总是缺乏仔细阅读的耐心,一目十行之后提笔便答,准确率就大打折扣。比如历史试卷后面的大题目,一般多是材料题,且多原始材料,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历史老师就不能忙着讲答案了。必须让学生读题,为了激发兴趣和引起重视,还要多种形式地读。学生读了还不懂的话,历史老师还需充当语文老师的角色进行翻译。否则的话,学生答题就会无从下手。
数学作为三大主科之一,一直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其实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同时可以学习语文,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数学均以解题为主,题目难度随着年级的提高逐渐增大,已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此时我们可以把整个解体思路和过程写成论说文,一来备忘,二来可以给他人借鉴,同时在无形中提高了我们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反过来,学生也就更理解题目意思了,做题思路也更明晰了。
又比如物理,在我们平时做题或者考试中,经常会让学生填写产生一个物理现象的原因,亦或者是论述一些改进办法(例如怎样更节约能源等),此时不但要考验学生的物理知识,同时考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锤炼回答语句的同时,也在锤炼语文能力,更锤炼了学生对该题的理解。其实每个科目都是相通的,在以其它科目的方式学习的同时也会无形的增加对本科目的学习。
其次要引导学生要广泛的关注社会时事和现实生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学习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不再是单列的、孤立的学科,而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生活”的真正含义,从而将这一理念自觉地贯彻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时时留意,处处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最终达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比如说,去年至今的俄乌之战,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俄罗斯大国欺侮小国。我们就应当引导学生多阅读北约东扩压缩俄罗斯生存空间方面的历史资料,再联系生活实际举例:一个精神错乱的彪形大汉拿着刀整天在别人家门口晃悠而起争端,这是这家人欺侮彪形大汉吗?学生只有对这些感兴趣,才能够不至于陷入信息的海洋中迷茫,才能够使从课本中得来的认识更加的深入。经常引导学生广泛地关注社会时事和联系现实生活,也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我认为,大语文就是无缝链接,科科可学语文;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都能学语文,只要是有心人,就能无时无刻提高学生的阅读(收集)理解(消化)能力。
文末小贴士
01作者介绍
刘竞,男,1997年参加教学工作,曾授课小学,现任教于农村初中,担任过语文、地理、历史教学,现已任教27年;在农村中小学的县乡统考中都曾取得过一些荣誉。
02投稿通道
教师频道面向一线教师,全面招募原创稿件,稿件一经采用将有电子证书及实物礼品奖励。投稿请扫描二维码加入群聊,与全国各地教师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