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荟 > 详情

取法乎上,以本为本——探究《小石潭记》写法对学生习作的指导意义

2023-10-09 14:08

3880人阅读 收藏

摘要: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小石潭记》在单元提示中是作为记游之作来界定的,作为一篇古代山水游记的典范作品,《小石潭记》的情趣自然令人感慨,然后细读下来,作品从听觉、映衬、隐藏主语、情景交融四个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虽是大家之作,但探究这些写法对中学生习作训练也有很实际的导引作用。


关键词:以本为本,小石潭记,写法探究,习作指导



一、先声夺人写听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①这是小石潭记中对水声的描写,简洁凝练,生动形象。虽然今天我们对佩环碰撞的声音不算是很熟悉了,但在当时,读到"如鸣佩环"这四个字,声音应该就是如在耳边的。


所以,在没有见到小潭之前,对水声的描写就很动人,不仅作者"心乐之",进而"伐竹取道",连我们读者的好奇心也被引发了。引导学生在声音描写时可以借鉴这个写法,虽然要写得独特精当,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至少,听觉先行,可以勾起我们对视觉的向往。


还有两个写声音的典范,一个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想想,在这深秋的月夜,临别之际百无聊赖,突然听到这琵琶声,是不是也很想看到这个弹奏琵琶的人呢?


另一个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王熙凤的例子:一语未了,只听得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里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②在人人都很谨慎的场合,王熙凤的笑声就显得非常特别,初次读红楼梦的人,读到这里,应该是和黛玉一样纳罕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水、写风、写鸟、写音乐、写人等可以发出声音的对象的时候,可以引导使用先声后形的这种技巧。


二、丰富多面的映衬手法。


映衬,作为一种写作技法,是互相映照、衬托使显现的意思。首先来说色彩映衬,我们都知道常温常压下,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那声音那么悦耳的小石潭水是什么颜色的呢,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说水尤清冽,清冽是清凉的意思。



第二段借着写鱼,我们知道水很清澈,可是清澈也不是颜色。但是读到第四段的时候,看到"四面竹树环合",如果足够敏感细心,就应该能知道水的颜色了,竹子和树木都是翠绿的,它们对小潭形成了环合之势,那么,清澈的潭水,就该是碧玉一样的颜色了。文中没有关于水的色彩描写,可是处处都在写水色。


接着是刚柔映衬:青树翠蔓,颜色是一样的翠绿,然而树是枝干坚硬的,蔓则是柔软蓬松的;它们相互映衬,摇动下垂,就在视觉上造成了一种稳固而又婆娑的美感。


还有动静映衬,在这里,我觉得不存在作者想突出动还是想突出静的问题,写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为了突出鱼悠游自在的状态,动静相宜。写树和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其实已经有风了,披拂就是随风飘拂意思,没有风的时候,青树翠蔓各自安静,风一吹来,枝与枝、叶与叶互相碰撞,视觉和听觉的美感就都有了。


再说光影映衬: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日光是亮的,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投到石头上,是暗的,文章第二段写:潭中鱼可百许头。那么,在明亮的日光中,分布着百十条鱼的影子,光影斑驳,这个景象也是美到了极致的。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远近映衬:文章第一段写"隔篁竹,闻水声",通过声音远写;第二段对鱼的描写是近景,第三段写"潭西南而望"远景,第四段又写"坐潭上",在远景近景远景近景的切换中,小石潭的形象从声,形,源,境四个方面,形象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接着是乐忧映衬,第一段闻水声,心乐之;第二段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第四段写到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由乐到忧,把我们也带到他的心境里去了,我们也想知道为什么他的乐是暂时的,他最后走出了这种忧伤了吗?柳宗元因为被贬心情抑郁才去寄情山水,因山水而得到片刻的欢乐,又因为山水过于幽静而感到了彻骨的寒冷与忧伤,乐忧相伏相依,令人动容。



最后一个是虚实映衬,文章的第二段,写鱼在水中"皆若空游无所依",以及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实写鱼,虚写水;水清鱼乐,相映成趣。


正是这样不断变换的感官感受带给我们动静明暗清浊忧乐等极其丰富的阅读感受。在习作训练时,做到认真分析这些细部处理,引导学生就一个点进行练习,让学生从某一个方面开始有意识地使用技巧,一定能对学生的习作有很大的帮助。


三、隐藏主语的有意设置。


本文前四段所有主语全部省略。我们当然知道行百二十步,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都是人发出的动作,第四段也写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给人的感觉,柳宗元是一个人,如果是第一次读这篇文章,读到第五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数一下,同行的竟然有五个人,还是会很吃惊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一直都不提这些人,而是在结尾时候补写这五个人?这诚然是为了顾及游记的体例,然而我觉得,除了这个原因,柳宗元在写这篇的应该是有意为之的。不这么写,他就不能专心写小石潭周围的环境,就不能更真切地传达他的寂寞惆怅之情。


所以,当我们写和几个人同行的时候,如果要表达心情快乐,就可以先写同行的人,这是学生最熟悉的写法:今天,我和某某某去了某某地;但是,如果想表达自己的寂寞,不妨尝试一下这种补记同行人的方法。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感受加入作品,让记游文章有更丰富的个人感受的情味。而且在不影响文章意思的前提下,主语适度隐藏也会使文章语言更为简洁。


四、叙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第一段写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第二段写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第四段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每一个部分都是先写景,然后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带出情感,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因情为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和谐自然。



这里可以引带一下《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③虽然是波澜不惊的平静叙述,但作者在叙述中蕴藏的万千孤独之意已经弥漫全篇。至于到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作者心里那种"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落寞与怅惘就更是一览无余了。


这些典范之作,在叙述和描写中自然带出抒情的写法,其实非常符合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感受,我们的感情,就在我们的叙述和描述之中,学生都会有这种生活场景的切身体会,只是缺少这种从作品中分析渗透出来的提升化处理。认真分析并引导,对于纠正学生习作中容易单一叙述描写或者议论抒情的问题很有帮助。


以上就是我从《小石潭记》引发的关于训练学生习作的几点思考,写作是在阅读输入基础上的输出呈现。写作能力和学生的天赋感受力阅读量诚然都有关系,和平时阅读教学中的细部技巧训练同样关系重大。


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名篇,从语文角度分析文本,读透文本,应用文本,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习作,应该是语文写作教学的一个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①部编版八年级下册P58《小石潭记》 2017年12月第一版

②《脂砚斋评石头记》 线装书局 2013年1月第一版

③部编版九年级上册P51页《湖心亭看雪》 2018年6月第一版


文末小贴士

01 作者介绍

李亚娟,任教于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教龄22年,教过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语文课,曾获乌鲁木齐市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大赛一等奖、新疆维尔自治区录像课一等奖,全国语文教师读书大赛“百杰奖”。


02 投稿通道

教师频道面向一线教师,全面招募原创稿件,稿件一经采用将有电子证书及实物礼品奖励。投稿请扫描二维码加入群聊,与全国各地教师共同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