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对《红楼梦》的阅读体验与分析。包括贾宝玉以及“金陵十二钗”等主要角色形象的讨论,反映了小说中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塑造和深入的社会现实批判。文章认为每个读者都能从《红楼梦》中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一样。同时,作者还通过具体的文本示例,描绘了《红楼梦》中各位女子不同的岁月轨迹,体现了她们既聪慧又命运多舛的一面。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金陵十二钗,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专栏介绍:学科网百万级别新媒体加持,期待您的分享!(🔥投稿方式请见文末)
温馨提示:全文共3640个字 阅读需约10分钟。投稿文章为老师原创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依稀记得第一次《红楼梦》是在八年前,那时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所以只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也因为不大用心所以印象也就不怎么深刻,如今再读却也觉得既熟悉又陌生了。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我看来读一本书,每一遍都有每一遍的收获,书的含义并不统一,一个读者也能感受到一千个哈姆雷特。
小说的作者是曹雪芹,他出生于曾与皇帝极为亲近的大家族,家族兴盛则福泽后代,家族衰落个人也就失去了家族的依仗。什么最痛苦?是从未得到,还是得而后失去?我想对曹雪芹来说应该是后者吧!幼时的他可能也见识过家族的富贵气象,只是长大后命运以事实告诉他富贵如浮云,消散也不过是转眼的事,所以在他的小说里我总自觉或不自觉地读到一种幻灭感和虚无感。
自古有许许多多的红学家对这部小说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我的年岁尚浅,所以也谈不上有什么精深的见解,只是随意谈谈自己的阅读所得,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批评指正。
《红楼梦》小说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女性群体形象。当然又因为她们主要围绕贾宝玉这一角色展开叙述,所以我想先谈一谈我对他这个人的看法。
我们暂且不提贾宝玉到底是补天所剩顽石所化、还是神瑛侍者所化、亦或者是二者的结合,我主要谈谈我心中的贾宝玉便可。
出生富贵温柔乡的贾宝玉自小就受到贾母和王夫人的宠爱甚至是溺爱。他的父亲贾政倒是对他特别严格,可惜因为查问的次数有限且有人打掩护,所以他前期的学习态度也只能算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他对众人热烈赞扬和追求的“仕途经济”弃如敝屣,认为那些“四书五经”不过儒生的酸话。他自有自己的一套道理,他曾说上天将这世间的钟灵毓秀都给予了女子,而男子只剩下是些渣滓浊沫,他一见女儿就清爽一见男子就觉得浊臭逼人。
这些语言无一不是对男权社会的激烈抨击和强烈否定。他就像是一个与当时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不是因为无才而不容于世,而恰恰相反,他正是因为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而显得与世俗格格不入。
浅谈贾宝玉后回归正题,“金陵十二钗”无疑是《红楼梦》小说的主要女性群体形象,她们有着相同点也有着不同点。相同点便是她们都是曹公笔下极具聪慧的女子,而最终的命运又大都极为悲惨。而她们的不同点我们则可以从判词中窥得一二。
其中晴雯是一个初期反抗者形象,可以意识到不公和屈辱,却又无力反抗强权。语言上是尖利的,行动上却是无力的。所以注定在那个等级森严的贾府是难以生存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无一不是对她的叹息。袭人与晴雯同为丫鬟,如果我们把晴雯称为反抗者的话,她就可被认为与之对应的顺从者。她的言行举止无一不是按照封建礼教对于女子的规范。对待强权,晴雯大胆发出怒吼,而袭人选择了沉默顺从甚至讨好。她仿佛是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又仿佛是习惯了自己的身份,奴隶的身份。有人说她像是宝钗的影子,一样的随分从时,一样的温柔敦厚。
香菱自小被评“有命无运”,从她后来的人生遭际来看也的确如是。她本是甄士隐老先生的掌上明珠,如果顺利的话她也许会在家人的安排下找一个温柔体贴踏实稳重的上门女婿。可惜天不遂人愿,小小年纪的她被拐离故乡,漂泊数载,成了人贩子手中待价而沽的货品。
命运似乎终于眷顾她,她终于遇上一个爱她愿意娶她回家的冯渊,可是上天又和她开了个玩笑,强盗一般的恶霸薛蟠强行抢走了她,还打死了冯渊。
可以说她一生遭际都是苦难,是个苦命的人。可她身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迷人魅力,在向黛玉请教学诗时的她是可爱的是执着的是沉迷的,那一刻她仿佛遨游于文学的海洋,一下子逃离了现实的苦难,她终于能做一回真正的自己了。
她说我不记得了,我不记得家乡也不记得亲人了,因为实在是离得太远了。可我觉得她可能是记得的,只是选择了遗忘选择了不提,与其回忆过去短暂的幸福继而哀叹现实的不公,她更愿意随遇而安。她一生曲折坎坷,可她几乎没有太多哀叹,世界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诗歌。实在是可敬可叹!
一个是风流才女,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白月光朱砂痣,一个是贤内助女圣人;一个是泪尽而逝,一个是独守空房。阅读《红楼梦》以前,我总想把她们分个高下,到底哪一个才是作者偏爱的女性形象呢?如果是我我会喜欢谁呢?
后来读了书才发现,各有其妙难言优劣。 我当然喜欢黛玉的风流诗情坦白直率,可我也爱宝钗的随分从时温柔体贴。我爱这世间一切美好,宁愿舍弃批判的眼光去看,而拾起欣赏的目光去读,读她们的笑与泪,读她们短暂而丰富的人生。
读到元春时我总情不自禁地代入到她的视角。想我二十年华被送入那不得见亲人的宫闱,深宫之中尔虞我诈,哪日不提心吊胆?别人羡我富贵荣华,却不知我的愿望只是生于平常百姓家,能与家人团聚如此而已。
家族大厦将倾,怎能不让我叹息,骄奢淫逸怎能长久,可惜我只是一介女子,所做的不过出言提醒一二。我把一生奉献给了家族,被人称作贤德,殊不知这种称赞怎不算是一副枷锁一种负担。我成为符合规范的贤德贵妃,却唯独失去了我自己。我一生为别人而活,希望下辈子可以为了自己而活。
探春有着不低于凤姐的管家之才,大观园里的锐意改革能让我们瞧见她的风姿。虽是庶出的姑娘,性格却不柔弱。她说“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我们这大家族,从外面杀一时是杀不死的。里面却开始自杀自灭起来!”
对于家族的倾覆,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当她被安排远嫁海外,她的心中是不愿的,可是自古“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她不能违背。尽管这是她一生的幸福!转眼分离乍,在大观园里结诗社的快乐时光仿若昨日,如今也不过各自奔天涯。
史湘云的诗才可与林黛玉比肩,记得最清楚的是她的一句“寒塘渡鹤影”,和黛玉的“冷月葬花魂”。她们都是因为父母离世寄居于亲戚家,一个随性豁达一个抑郁寡欢。可知人生遭际相似,个人性格不同,便有着不一样的青春底色。
妙玉是一个奇女子,她有着孤傲的个性也有着绝佳的才情。她是小说里贾宝玉的红颜知己。能成为知己,他们二人必定是彼此了解并且真心结交,而在我看来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贾宝玉总是以谦卑的态度对待妙玉。
在妙玉自称“槛外人”时,他能够谦虚称自己是“槛内人”可看出。如此绝妙佳人一生遭际也是不幸的,自小因病被迫出家,未看破红尘又怎不会被红尘所迷?也许青春懵懂的她也曾怀有少女心思,也曾让平静的心激荡起片片浪花,差点走火入魔。
迎春是贾赦的女儿,孙绍祖的妻子。她的不幸婚姻生活也正与这两人有很大关系。作为迎春的父亲,贾赦无视王夫人和贾政等人的规劝,强行将女儿嫁给了孙家,仅仅只是为了孙家的五千两银子。这父女之爱何其淡薄,又何其可笑可叹!
孙绍祖也的确不是良配,他是一个爱家暴妻子的丈夫,成为他的妻子后迎春每日的生活都是在鞭打辱骂中熬过的。可自古嫁出去的女儿 泼出去的水。就算她将自己的痛苦讲与她的父亲母亲听他们也不会帮她半分。
迎春性格软弱,在大观园搜查中她抱着道家思想全身避祸,但命运以惨淡的现实告诉她,覆巢之下无完卵,贾家败落她最终没能躲过早逝的结局,死在了孙绍祖的手上。我想如果重来一次她的选择会改变吗?
她是别人眼中“冷心冷情”的名门贵女,可她也是一个决然的反抗者!她不愿与只剩得门口的两个石狮子干净的宁国府里的一行人同流合污,便毅然决然选择了出家。也许她早已看破红尘,不愿染世俗的污浊,心早已归于佛门中了。
她个性张扬,初次登场便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是丫鬟婆子眼里的女阎王,是贾母眼中的凤辣子,是贾琏眼中的母老虎。可是在巧姐面前,她只是一位爱护孩子的母亲。我想王熙凤这辈子可能后悔过许多事,但最不会后悔的应该是接济了前来打秋风的穷亲戚“刘姥姥”。多年以后,王熙凤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她这偶然的善意让她的女儿逃过了一劫!
七月初七出生的她被取名为“巧姐”,而她的人生也正合了这一“巧”字。她的母亲碰巧接济了“刘姥姥”,又碰巧“刘姥姥”是一个不忘恩的,碰巧贾府倒台后刘姥姥第三次见到了王熙凤知道了巧姐的遭遇。刘姥姥拼着老命找到了巧姐,又拼尽家财救回了她。其实说巧也不巧,不过是泉水之恩换得了涌泉回报!
年轻早寡,一辈子辛苦育儿,换来的结局却是儿子得官了,自己却离世了。她的一生就像一场来不及感叹的人间烟火,盛放了光芒,留下了寂灭。她是深守封建礼教规范的李纨,是一心教导儿子的李纨,是早逝的贾珠之妻的李纨,却唯独不是为自己而活的李纨。那无形的枷锁捆绑着她,束缚着她,让本该热烈绽放青春气息的她变成了精致的牵线木偶。
秦可卿是情的化身,皮囊兼得黛玉宝钗之美,她的温柔又使她深得府里上下的心。可是这样完美的形象也逃不脱悲剧的结局。她的死的确蹊跷,说是生病而死,说是羞愤而亡……这处的空白留人浮想联翩。
文末小贴士
01作者介绍
黄紫薇,洪湖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教师。
02投稿通道
教师频道面向一线教师,全面招募原创稿件,稿件一经采用将有电子证书及实物礼品奖励。投稿请扫描二维码加入群聊,与全国各地教师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