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荟 > 详情

[威海]2016年中考说明 历史

2016-05-19 10:50

0人阅读 收藏

    (一)考试能力要求

    能力主要是指获取和解读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描述、阐释和感悟历史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1.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具备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有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

    3.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具备用书面语言、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4、具有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5、关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与现实问题;

    6、能够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实事求是,论从史出,推论得当。

    7、能够在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考试范围和内容

    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四册)和《世界历史》(二册)。

    不列入考试内容的课节与内容为:《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6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20课“三国鼎立”、第23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初中一年级下册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8课“君主集权的强化”、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21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初中二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第20课“战略大决战”、第21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4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初中二年级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19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第20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第21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世界历史》初中三年级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第16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25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世界历史》初中三年级下册不列入考试内容的课节与内容共5节课,到2016年3月底公布。

    每册教科书中的“单元拓展”、“活动课”以及每节课的“小字部分”、“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也不在考试的范围之内。考试中所涉及对历史时间记忆的考查以每册教科书后面的历史大事年表为准。

    《威海历史》可作为试题的情景材料,所涉及的知识点不在考试范围之内。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卷满分为70分。

    2.试卷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史  约15分

    中国近代史  约13分

    中国现代史  约10分

    世界古代史  约6分

    世界近代史  约14分

    世界现代史  约12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比例

    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卡。试题分二大类题,第一类题为选择题(单项选择题),2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第二类题为材料解析题,共40分。答题卡为答题区域,所有答案均填涂在答题卡上。

    4.试题难度

    试题预设难度为0.75,易、中、难试题分值比例约为5: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