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荟 > 详情

【教育局长访谈】优质均衡之后,做更强的教育——访浙江省海盐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郭章洪·学科网协办

2024-03-27 17:59

176人阅读 收藏

  

郭章洪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海盐县三毛小学的学生正在展示她们创作的漫画。海盐县教育局 供图

地处杭嘉湖平原东缘的海盐县东临杭州湾,是浙江省最早的建制县之一,始建于秦,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今天我们走进海盐,是被这里的课后服务“超市”所吸引。“双减”工作开展以来,海盐县聚合各方资源,打造数字化课后服务平台,目前成功开设了1879门拓展课程,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得到家长、社会广泛好评。


  近两千门课程从哪儿来?学生如何选学这些课程?教学的安全性如何保障?近日,海盐教育的“掌门人”郭章洪局长做客中国教育报融媒体局长访谈直播间,为大家解答其中的奥秘。


  借力数字化平台,汇聚县域资源最大“公约数”


  主持人:听说海盐县开设了1800多门课后服务课程,连农村学校也能开设无人机、卡丁车这样的高科技课程。海盐县是如何“找”到这些课后服务资源的?


  郭章洪:“双减”政策落地后,“5+2”课后服务在海盐全面铺开,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接送难题,但家长们希望课后托管的“附加值”更高一些、课后托管时段除了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最好还能提供拓展课程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然而仅凭学校教师开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拓展课程,难度还是很大的,需要聚合多方服务资源、协同服务力量。


  2022年,海盐县教育局联合县财政局、公安局、总工会等13个部门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引导各部门、协会、非学科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入校服务,形成家校社共同参与的大型课后服务“超市”,调度全县名师、校外专家、行业翘楚成为“超市服务员”,供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时挑选。


  同时,县财政每年保障700余万元用作课后服务经费。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的,均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例如,澉浦镇人民政府申请将“浙派古琴”列入“课程超市”,执教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奏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浙派古琴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蔡群慧,她通过一期16次课的教学,让古琴文化得到传承;海盐县科协、文旅等部门申请了科学魔法秀、快乐足球等29门课程进入“课程超市”;地处我县“偏远”农村的横港小学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本学期也开出了34门课后服务拓展课程。


  目前,我县“课程超市”里已经有通过审核的76家非学科类培训机构、21个部门和协会,志愿者库里已经有375位名家、专家,是他们支撑全县中小学本学期开出了一千多门拓展课程。


  主持人:课程资源找到了,课程内容多了,如何管理并保证各课程有序落地就会成为难题。在这方面,海盐县有哪些探索?


  郭章洪:为确保课后服务安全有序,我们以数字化改革思维打造了“海盐课后优服”平台,内含“资源汇”“托管帮”“成长站”“问学通”等应用场景。数字赋能课后服务全流程,用户按角色一掌通办、一站统管、一屏智治。比如社会力量用户线上提交相关材料,四部门协同对申请进校的课程、志愿者、机构资质等进行审核。公安部门审核用人安全,科技、文旅部门负责审核机构资质和相关课程,教育部门对课程内容总体把关,以此实现通管智治。审核通过课程和志愿者自动进入“课程超市”、志愿者库。城乡学校在学校管理端可以一屏查看,并根据学生多样化需求一键选择“超市”内课程,并一键排班和发布,家长就可以通过手机端报名了。


  课后服务质量非常重要。我们通过系统数据对接,归集信访、综合执法等多部门数据。当入校的培训机构、入校志愿者存在安全隐患或课程综合评价满意率低于80%时,课后优服系统数据驾驶舱实时预警,相关课程整改后重新进入审核通道。同时,制定课后服务评价细则,以随机抽查、线上巡课、家长志愿者现场巡课等方式开展测评督导。不合格课程则在“课程超市”里下架。系统运行以来,有2家培训机构审核不合格,清退课程2门。


  依托四个“实招”,成为全国首批优质均衡发展县


  主持人:海盐县还是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之一。在这方面,咱们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呢?


  郭章洪:2019年,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现场会就是在海盐召开的。作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我们还是有很多经验可以分享的。


  海盐县委、县政府一直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主要从四个方面强化落实:


  一是确保“三个优先”。即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优先保障教师队伍,出台公务员奖励性补贴政策时,同步、同时、同幅度给予教师保障;优先保障建设推进,近3年仅义务教育阶段就投入11.3亿元,完成校区新建、迁建工程以及薄改工程,以保障学位。


  二是坚持“四个统一”。即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确保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学校资源配置同一起点。我县省标准化学校达标率为100%,随迁新居民子女公办入学率为99.7%。


  三是完善教师培育体系。我们非常重视师德师风长效建设,引导教师增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每年组织开展“最美教师”“师德楷模”“十佳班主任”系列评选,宣传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感人事迹与突出贡献;建立“教授导师团”高端引领,组建“一流学科团队”和“领军教师”“新锐教师”团,引入华师大博士生导师,实行点对点指导。


  四是落实“五育”并举。县委、县政府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定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课程示范活动,推动各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校家社联动育人机制,全面推进家委会、家访、家长学校制度;设立法治副校长、健康副校长,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以“五个一”制度持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改深化,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教育的优质均衡,体现的是整个县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是群众安居乐业之基石。在海盐,农村孩子享受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义务教育没有天价学区房,家门口就是好学校。即便在田野里的齐家小学,也是国家级温馨校园,本地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非常高。


  办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主持人: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海盐教育还要做哪些突破?


  郭章洪:教育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支点与强大引擎。我们的理解就是,教育强国的关键字是“强”,这是号召,是目标,也是方向,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海盐教育在实现优质均衡之后,要再向前一步。


  一是实施“定向优投”资源配置改革。聚焦生源集聚处,定向扩增资源,着力解决生源潮汐及城乡增减分化带来的教育资源供给矛盾,我们将建立生源预测数据库,在教育资源紧张的城区和流动人口集中的开发区精准扩增优质教育资源;聚焦差别发展处,定点调配资源,根据每年教育工作重点及两监测(现代化监测和优质均衡监测)数据变化,建立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专项资金调控机制,统筹当年度教育项目资金。


  二是实施“全域集团化”办学改革。我县已经组建4个城乡融合型教育集团和9个共建型教共体,覆盖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2023年起,我县全面推进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融合型教育集团,即是由1所城镇核心学校与若干所新校、乡村学校全面重组,成为一校多区的教育集团,推行“党建统领、法人合一、统一管理”的运作模式,是一种单法人一体化的模式。


  目前,县域融合型教育集团覆盖城乡学校占比在50%左右。我们将继续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及整体联动,进一步扩大融合型教育集团覆盖率,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形成县域城乡一体、全域协同的优质均衡发展新样态。


  三是实施教师“全域流转”改革。2023年起,融合型教共体(教育集团)内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及各教师实行无障碍调配,纳入轮岗交流考核。推行全域轮岗模式,在教共体及集团内,从单一意愿式轮岗(职称评定及名师评比需要),发展到组团发展式轮岗,以“个体输血”带动“群体再造血”,实现师资全域优质。以2023年为例,全县教共体内互派交流教师共216人,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37.9%,远远超出省定10%的要求。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集团化办学改革后“独立+捆绑”的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设置发展性评价和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评价专项绩效资金,让教师敢于、乐于流动起来。


【数说海盐】


近年来,海盐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标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2年,海盐获评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全国仅两个。


2023年9月,顺利接受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的省级督导评估,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发展齐头并进。


坚持城乡“一盘棋”资源配置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00%全覆盖。近三年,共投入6000多万元,实现城乡学校“厕所革命”“健康照明”“教室环境提升(空调安装)”三项改造。


创新教育发展城乡联动机制,开展“全域共同体(集团化)”建设,2023年,全县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条件教师总数的37.9%,远高于省10%的考核指标。


创新全域服务保障机制,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入学率99.7%。


创新课后服务机制,2023年秋季新学期,中、小学生课后托管参加人数占比达92.46%、99.62%。


栏目主办:中国教育报

栏目协办:学科网


作者: 张婷 蒋亦丰 通讯员 卿雪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