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荟 > 详情

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4-02-20 14:56

5021人阅读 收藏

【摘要】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侧重核心素养的导向性作用。在此形势下,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尤其是高考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要求学生获取史料、运用史料、分析史料、去伪存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对提升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尤为重要。是坚决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凝练具有国际视野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使高中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等。高效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必由之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史料,阅读能力



专栏介绍:学科网百万级别新媒体加持,期待您的分享!(🔥投稿方式请见文末)

温馨提示:全文共3122个字阅读需约7分钟。投稿文章为老师原创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一、高中生史料阅读现状及能力要求


(一)史料阅读现状

1.学生史料阅读中的主要问题

追踪20多年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古代史部分掌握不好的占多数。中国古代史的文献大多是文言文,学生此部分阅读的障碍远大于近现代史部分。认为世界近现代史不好掌握。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不牢固,对史实缺乏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积累的广度不足。


在课堂学习方面。高一,二学生历史学习中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听课上,大多数学生听课知道记笔记,有的同学还能边听边思考,但思考广度和深度较浅。高三学生历史学习中停留在课堂上比例较大,缺少课下自主复习时间和动力。


2.学生阅读史料和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从学生和教师反馈的情况来看,接近80%的学生对史料题的回答不理想。不能有效通过史料阅读,获得高分,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对提取史料信息不到位、书写功底欠佳、综合素养不全面,概括能力不足,批判性思维不清晰等,每种情况都有不少同学存在。


3.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现状

教师授课方法更新力度小。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仍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课堂的延伸度不足。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不充分。史料教学比重占的较少。师生互动不充分。超过一半的老师侧重对讲过的知识的提问,以巩固学生的基本史实。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史料、问题启发学生的情况较少。课堂讨论也不充分。


4.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发现学校、家庭对学生们的史料阅读能力有一定影响。学校图书馆内购置的历史类书籍有限。大多数家庭购买文史类的书籍较少,家庭缺乏读书氛围。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历史课堂中实现的,通过课外途径获取历史知识的地方较少。


(二)新高考对学生能力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时空观、唯物观、历史解释、史料史证、家国情怀的考查和要求,相对于之前的课程标准,能力立意取代知识立意新颖,尤其是以史料实证素养为代表,要求学生对史料进行客观分析,从中提取、归纳有效观点,具备搜集史料、运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更加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具备独立或合作进行史料阅读、研究、客观论证的能力。史料实证教学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增强对史料真伪及使用价值的判断能力,养成自觉实证的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时,能够做到全面收集整合、分析辨别、准确选择,在实证意识的引导下形成理性思考能力和求真求实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教学措施


(一)夯实基础,合理利用时空坐标,掌握历史大事件,把握历史主流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应合理应用时空坐标工具,做好知识点整理和规划,提升历史学习效率。时空坐标为历史学习提供更多的指导,梳理历史脉络,使历史事件更清晰、完整。丰富、有趣的史料资源为历史教学构建了良好氛围,学生逐步形成自我知识逻辑,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对历史内容进行整合,对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廉敏研究员指出“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包含三个维度,其一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维度,汲取古代史学优良的遗产;其二是外国史学的维度,在借鉴外国史学的同时,从自身的角度进行辨析、并与外国史学进行交流与沟通;其三是现实社会的维度,进行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汇贯通,中外之间的深度沟通,去构建中国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好史料资源收集

新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定位,是强化学生能力、提升素质的重要学科。史料阅读能力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对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史料是历史教学的依据和基础,在此基础上以多样化模式开展历史教学,提升学生阅读和解读史料能力,厚植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发挥历史学科在立德树人标准下的中坚作用。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拓展教学范文,特别是历史遗迹、文献,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结论等内容,以及一些史实纪录片等,如《大国崛起》《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这些内容都会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丰富的史料内容,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提升学习能力。


(三)立足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库的广泛应用降低了史料收集的难度,但同时也对历史学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既然不能仅靠对史料的熟悉夺得先机,那么,对史料辨析与追问能力的重要性自然就凸显出来。史料的解读,是要正确理解史料中表述的内容。在泛观博览的基础上,要细读“挤榨”史料内容,将不同的史料充分组合质证、分殊辨析,力争凿实。就这一层面而言,或许可以说“史有定法”。而通向历史解释的基本路径,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则会导向更为开阔的研究空间。历史解释重在比较说明,要从历史的联系和发展变化中考察研究对象,从逻辑上对其“所以然之故”“所当然之则”予以阐说。历史解释的不同,往往根源于史料收集程度与辨析深度的差异,也取决于研究者的视野眼光、学术思维习惯和整体人文素养,可以谓之为“史无定法”。教师应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开展历史推演或情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史料的解读和实证,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内容、提升历史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清单,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做好教学总结和反思。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提升学习效率,快速收集史料资源,使史料收集和解读融入到日常历史学习中。


(四)教师科学选择史料,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教师应注重史料资源的挑选,结合教材内容,做好内容衔接和分析,向学生展现丰富的史料知识。高中历史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内容跨度较大。因此,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讲解知识重难点、做好教学取舍,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相关史料,确定史料的来源以及内容范围。所选择的史料途径主要有图书馆书籍、网络平台、博览馆等,教师应结合教学经验,辨别史料的真伪。教师选择史料过程中,需保障资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教师结合自身专业能力,以专业眼光看待问题、整理资料,逐步提升自身能力,将史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做好教学支撑。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课标,新高考不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设已成为我国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教师应针对史料实证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对历史资料进行解读以及辨别真伪,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叶健飞.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8):64-65.

[2]徐永琴,何成刚.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4解读与教学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02):45-51.

[3]李金城.高中历史活动课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5):106-109.

[4]张瑜瑜.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评价体系探究[J].高考,2021(17):11-12.

[5]白璐,佟玉英.课程思政理论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5):77-79.


文末小贴士


01作者介绍

索显东,来自辽宁省级重点高中——沈阳市第九中学,从事高中历史教学20年。教学业务能力强,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尊重学生人格与个性发展。多次荣获沈阳市优质优课一等奖,撰写省级教育教学案例《巧计明清进步思潮》,参与主持《茶文化融入美育实践探索》。


02投稿通道

教师频道面向一线教师,全面招募原创稿件,稿件一经采用将有电子证书及实物礼品奖励。投稿请扫描二维码加入群聊,与全国各地教师共同交流。